在日照市东港区有位名叫安郁运的老先生,别看他满头银发,但眼神刚毅,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温文尔雅。他年过古稀,仍然笔耕不辍,即使是在患癌症期间也不曾停止创作。30年来,老先生创作了200多首绿色歌谣,难能可贵的每一首都是原创、手写完成,因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童谣爷爷”。此外,今年78岁的安郁运还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创办未成年人教育咨询站。
儿童爱歌谣,不亚于爱母乳。安老介绍,孩子们之所以喜欢童谣,是因为它们朗朗上口、易于传唱。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孩子们的言行,分析孩子的心理,安老摸索出来的童谣句式押韵,两短一长句,短句三字,长句七字,而且内容通俗易懂。掌握了基本的创作规律后,他便开始谋篇布局,写好之后,还要反复修改。如今,他已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并钻研出“嫁接出童谣”、“七嘴八舌出童谣”等5种创作方法。
安老拿过童谣集,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介绍说《孝敬娘》就是在《花喜鹊》的基础上“嫁接”的。创作时,他保留了《花喜鹊》的传统形式,将积极向上的内容“嫁接”进去,灰色童谣脱胎换骨变成了绿色童谣。“花喜鹊,尾巴长,娶个媳妇孝敬娘。穿新衣,住新房,娘也睡上梦思床……”
说到创作童谣的渊源,安老叹了口气。记得那是1985年的一天,他走在路边上,听见一群小孩子拍手欢唱:“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墙头上,媳妇背到炕头上……”听到这里,安老脑子里“轰”地一声,他愣住了,心想天真可爱的孩童怎么会唱出这样的童谣?口口相传的灰色童谣,会不会把孩子给教坏了?于是,亲身创作绿色童谣的想法应运而生。
身患胃癌仍笔耕不辍
从1985年至今,整整30年,安老始终走在童谣的路上,现在已有200多首童谣作品。“1997年,我就被判‘死刑’了。”原来安老那年不幸患上胃癌,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急剧下降,医生、家人都劝他别再写了。为了让他静养,家人还偷偷把他的笔和纸藏起来。可他就是不放弃,心里想着“活不了多久了,更得抓紧时间,多写一首是一首”。
后来,经过治疗和调理,安老身体康复,创作热情仍然丝毫不减。“人家退休了看看电视、打打牌,就他闲也闲不住,谁说也不听。”回忆往事,老伴许家兰心疼地说,“饭做好了,盛到碗里,叫也叫不出来,趴在桌子上一个劲儿地写。”许家兰介绍,他有个毛病,晚上睡醒一觉的时候,灵感旺盛,那时候想到什么,必须得让他写下来,要不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想出来的,不记下来就忘了,毕竟年纪大了。”安老笑着说道。
安老介绍,他写的童谣已经参编出版9部书稿,五六十首被教育报刊转发,其代表作《戒烟》、《剪窗花》、《编菜篮》还在全国优秀童谣征集评选中获奖。记者发现,安老创作的童谣大多以“爱、诚、孝、仁”为主题,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儿童的思维编写,贴近生活、易于传唱,目的是让真善美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建教育咨询站帮助6000多人
“干了教育,就要为了教育多做些事。”安老介绍,他21岁就当老师,即便退休了,也经常回学校做讲座。1987年,安老还在东港区陈疃镇石旺沟小学办起了未成年人教育咨询站,至今已帮助6000多人。
安老回忆说,那个年代,在农村,家长多以打骂的形式教育孩子。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定改变农村家教方式,便自己办起了未成年人教育咨询站。据了解,现在咨询站搬到社区,他每周末都会去一趟,还招募了三名志愿者。
言传身教经营“书香家庭”
在安老的书房里,两排2米多高的书架被摆得满满当当、整整齐齐,囊括了教育、中医、心理学等各类书籍1500余本。一幅幅书法作品挂在墙上,书桌上笔墨齐全。许家兰介绍,老伴不仅喜欢读书写字,对中医、按摩也颇有研究。在安老的影响下,家里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酷爱文学和中医,还有以此谋生的。今年2月,他们家又被日照市东港区评选为“书香家庭”。
“中医是大海”便是安老对中医的诠释。他说自己已在中医的瀚海中沉浮了41年,博览群书,以身试药。许家兰多年的胃炎、肾炎,甚至他自己的胃癌,都是自己调理痊愈的。为此,还有许多人登门拜访,请他帮忙治病。但安老表示,这些都是他的业余爱好,他的重心还在童谣上。“只要我活着,能构思,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我就不会停止。”安老坚定地说。
文/图 记者 陈平平 实习生 高丹 孙璇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