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遗体捐献者达506位 如何给捐献者最大尊重

2015-04-03 06:3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刘志才(资料图片)



  从1982年接收第一例捐遗者至今年3月底,岛城遗体捐献者已达506位,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青岛大学医学院是本市唯一一家接收遗体捐献任务的医院,今年已经64岁的刘志才,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已经坚持了30多年。“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我不怕累,就怕等我年龄大了,没有人能接替我的工作。”刘志才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如何让捐遗事业薪火相传,又如何给予捐献者最大的尊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3月31日记者来到青岛大学医学院,见到了该院解剖教研室高级实验师刘志才,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17日,64岁的刘志才突发脑溢血住院,一直住了一个多月才脱离危险。3月22日刘志才出院了,第二天就去了学校,返回了工作岗位。“遗体接收工作复杂,我在家实在也坐不住。”刘志才笑着说。

  刘志才告诉记者,今年是他工作的第39个年头,负责遗体捐献接收工作也已经30多年,经他手的遗体捐献者差不多有500位。青岛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1982年接收第一例捐遗者至今年3月底,岛城遗体捐献者已达506位。

  采访过程中,正好有一位捐献者家属李先生来为父亲办理捐献手续。刘志才亲自带着李先生到楼下,并授予了他荣誉证书。双手把证书递出后,刘志才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挚地说:“谢谢你们的贡献,谢谢你们!”李先生离开时,行动不太方便的刘志才还是坚持把他送到了门口。李先生说,受到父亲的感染,他80多岁的母亲也已经在捐献书上签了字。

  “我不怕累,就怕等我年龄大了,没有人能接替我的工作。”说起自己目前的工作,刘志才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每次将遗体接回医学院并放进冰柜后,刘志才需要赶紧收拾好位于医学院内的“红十字生命奉献厅”,天亮的时候家属需要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早晨7点半还要到单位为同学们将标本准备好,这些工作较为繁琐沉重,刘志才很怕自己将来老了,没有人能接替他的工作。

  “这些捐献者能打破中国传统的‘入土为安’的观念,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作为青岛市红十字会唯一一位持证的中国人体器官捐助协调员,张少芹与逝者接触的机会一点也不比刘志才少。

  “这些年我越来越感受到,人们对于捐献遗体和器官带来的社会益处了解得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想在自己百年之后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让捐献者得到充分尊敬。”张少芹说。

  “这份工作是医学的基础,解剖学不仅可以为中国医学创造出更多的好医生,而且这些捐献者的器官一旦被用于器官移植,那就会挽救更多生命,这个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刘志才说,很多捐献者也都为器官移植做出了贡献。“比如2006年感动山东的‘渐冻人’窦永大,他捐献的眼角膜就成功移植到两名患者身上,一个是结婚第二天就右眼失明的新郎,一个是有两个年幼孩子却左眼受伤的父亲。器官的移植,造福了无数家庭。”

  文/本报记者 郭玉华 实习生 刘梅香 图/本报记者 孟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遗体捐献 青岛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