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败神话

2015-04-20 05:3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资料图)



主战场乔沟遗址时有游人前来缅怀先烈。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战火全面燃起。自此,中国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有力配合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在这个个惨烈的战场上,共消灭日军150万人,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对其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抗日战争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人。江河历经百转千回,终有一马平川之壮阔;一个民族饱受腥风血雨,也终会守得云开雾散之霞光。苦难与辉煌,总是相生相依,生在和平繁荣年代的幸运儿们,不可不纪念先人遭受的恐惧、痛苦与抗争,更不能忘记那段血雨腥风勇御外辱的峥嵘岁月。牢记家国国苦难,传承自强精神,弘扬民族正气。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用追思历史的方式纪念先烈、警示今人,敬请关注。

  清明节前夕,山西灵丘县烈士陵园的管理员李怀静重新为园内的24座烈士坟茔刷了一遍涂料。这些坟茔里埋葬着200多位在平型关大捷牺牲的八路军战士的遗骨。他们绝大多数是无名氏,牺牲时年龄在17~26岁间。

  78年前,这群年轻人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侵略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首次大胜。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也重塑了国人的精神信念。以此为开端,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唯有把陵园打扫干净一些,李怀静才觉得对得起逝去的英雄。

  陡崖上设伏阻击日军

  原总参军务部队务局副局长、办公室主任李亚彬是开国上将李天佑之子。在他有关父亲的记忆里,平型关大捷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

  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听父亲讲起过平型关战斗的故事。中学时,他和同学传阅过一份《中国少年报》,上面有一整版登载着父亲写的《首战平型关》。上世纪60年代,他还和父亲一起看过总政话剧团演出的平型关大捷的话剧。

  平型关大捷的战场,也是李亚彬一直神往的地方。1970年,他在父亲去世后不到一个月,第一次踏上父亲战斗过的山西灵丘县平型关。“每块山石,每片草木,好像都与父亲有关。我们弟兄四人的泪珠也不断往下流。”

  实地参观给了李亚彬不同以往的感受。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是乔沟,在灵丘有着“十里长沟”之称。放眼望去,沟底的公路宽约三五米,最窄的地方只容一辆汽车通过,两边是20多米的陡崖,常人难以攀越。他也就理解了,115师师长林彪在勘察周边地形后,为何会将出师第一战的设伏阵地确定在这里。

  时光回到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妄图“一个月拿下山西全省,三个月灭亡全中国”。在此危亡时刻,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陕北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辖115、120、129三个师。林彪任115师长,罗荣桓任副师长。李亚彬的父亲李天佑任115师343旅686团团长。

  9月22日,日军突袭平型关阵地。次日,阎锡山向朱德通报战况,要求八路军115师配合作战。

  9月24日,林彪和聂荣臻组织旅、团、营指挥员再次勘察地形,确定在乔沟两侧高地,采用伏击战术歼灭日军。按照计划部署,115师685团、686团、687团分段埋伏在乔沟一带,承担“拦头“、“斩腰”、“断尾”的任务,待日军进入口袋阵一举将其歼灭。

  这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仗。“这一仗必须打胜!在‘恐日病’和‘亡国论’到处流行的时候,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都在盼望八路军出师后的第一个捷报。”在战前动员会上,聂荣臻以此鼓舞士气。

  摩拳擦掌的兴奋传递给了每个人。原本想在出发前抓紧睡一觉的李天佑,“激动得无法平静下来”。他在回忆录里记录了当时的心理状态:686团副团长杨勇和他开玩笑,“老战将了,怎么还这么紧张。”李天佑坦然相告,“不是紧张,头一回和日本侵略军交手,生怕哪里想不到,误了事。”

  每支枪仅配5发子弹

  1937年9月24日晚,各部队连夜出发,分头赶往伏击地点。时值深秋,晋北山区的夜晚温度骤降,加上大雨如注,天黑路滑,行动起来十分困难。

  李天佑曾回忆,当时战士们没有雨具,身上的灰布单军装被浇地湿淋淋的,冷得发抖。天黑得像是罩了口锅,每个人只得拽着前面同志的衣角,高一脚底一脚往前走。“我们希望多打闪电,好趁着亮光放开步子往前跑。”

  对于这个场景,686团团部司号员强勇也印象深刻。他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个细节——大雨引发山洪,几位战士失足摔倒,被洪水卷走。“团里有马,我就拽着马尾巴过河。”

  9月25日凌晨时分,强勇和同伴们艰难跋涉到预定位置,在冰冷的山顶潜伏着,静待日军的出现。当天拂晓时分,日军的两个汽车中队、负责运送物资的辎重部队以及骑兵小队,出现在灵丘至平型关的公路上。待到日军全部进入埋伏圈,林彪下达战斗命令,强勇吹响了冲锋号,手榴弹、步枪、机关枪瞬间齐发,战斗正式打响。

  整场战斗持续6个多小时,115师投入三个团共计7000余人,全歼日军千余人。尽管事前聂荣臻断言“用这么好的地形,居高临下,伏击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但我军最终伤亡400余人说明战斗进行得并不轻松。

  “虽然这些日军不是作战部队,但是他们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等日军反应过来之后,他们决定抢占乔沟对面的制高点老爷庙。一旦得逞,八路军将处于敌人的火力打击之下。为争夺老爷庙,和日军发生了拉锯战。整个战斗中,最大的死伤就发生在这里。”高凤山说。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历史顾问高凤山先后走访过多位平型关大捷亲历者。对这段历史了解得越多,越能感受到胜利的来之不易。

  根据高凤山的研究,抗战初期,八路军每支步枪配发的子弹不到五发。为了节省子弹,基本上打完三枪就上刺刀冲锋。“刺刀断了,用枪托。枪托断了,就和日军扭打在一起。但日军受过严格训练,枪法很准。而且受武士道精神影响,非常顽固、凶狠。”

  老爷庙前的纪念碑文显示,为了掌握战斗的主动权,115师685团、686团、687团都参加了与日军争夺老爷庙的拼死搏斗。686团三营全营连排干部大部分牺牲。140余人的九连仅剩十余人。

  高凤山说,八路军还有一部分伤亡是在清理战场时发生的。有的战士去背日军的重伤兵,被一口咬掉耳朵;有的战士为躺在地上的日军包扎伤口,反被开枪打死。“最终没有一个俘虏,可见战斗打得多么残酷。”

  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查阅资料并与史学专家交流,更新着李亚彬对平型关大捷的认知。也是因为深入了解了胜利的艰难,他每次去灵丘,都会到烈士陵园祭拜在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

  24座烈士坟茔里,埋葬着200多位在平型关大捷牺牲的八路军战士遗骨。他们多数无名无姓,牺牲时年龄只有17~26岁。

  “他们很多都是从长征中好不容易活下来的。为了打鬼子,年纪轻轻战死沙场,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李亚彬感慨。

  平型关大捷结束后,115师同一天还在附近组织了关沟沟门阻击战、东跑池攻击战、驿马岭阻击战,又歼灭日军600余人。而仅平型关大捷一战,就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日军近一个旅团的军需物资。

  115师第343旅参谋长孙毅后来回忆,战斗结束当天晚上,因房子少,他和林彪、聂荣臻睡在一个土炕上。林彪说,“今天打了胜仗,精神好,睡不着”。

  李亚彬回忆,父亲生前虽身经百战,但对他来说,平型关大捷作为抗战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还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9月26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当天,蒋介石给八路军总部发来贺电:“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胜利也高涨了民众支持八路军抗战的热情。“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在一年后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在讲演中再次肯定了平型关大捷。

  这一次与日军的交手也为后来的抗日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平型关大捷结束一个月,林彪写成《平型关战斗经验》,冷静分析了八路军抗日第一战的得失。他认为,山地作战和夜袭战以及日军的疏忽轻敌、日军后方补给线过长、物资运送困难是战斗获胜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也特别强调了日军的战斗力不可低估。

  经此一役,林彪也认同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我军在目前兵力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历史得传承下去

  平型关大捷被写进了八路军军歌,写进了书本。在曾经的战斗发生地,立起了纪念馆和标牌。

  年届六旬的高凤山觉得这些还不够。他急于将自己手头掌握的新资料出版,让自己的研究变现为文字。

  作为参战将士的后代,李亚彬也迫切希望下一代能够把平型关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青少年受教育,这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和回报。”

  在这一点上,灵丘县原党史办主任赵洪波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中宣部把平型关战役遗址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隔壁的繁峙县早得到消息,去北京领了牌匾回来。

  “作为关隘,平型关是在繁峙境内,但主要的战斗是在灵丘打的呀!”赵洪波说。目前,灵丘县一个投资6亿元的平型关军事文化园正在筹划中。

  历史带给后人的荣光,两个县城都不愿轻易放过。而历史带给后人的警示,我们更应牢记。 文/图 记者 朱艳丽(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