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不够,企业自己培养,没有自己的学校,就“借鸡生蛋”,但课堂却设置在自家的车间里。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岛城一家机械企业为了培养更多合适的技术人才,与技校合作,把学校的老师及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全接到企业来上课、实践,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员工。据了解,我市有多家企业办学的技工类院校,为母公司输送人才的同时,也让更多企业受益,解决了技工短缺的难题,而“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青岛也在不断创新中。
【择业心态】
为好工作放弃上高中 19岁能拿多少月薪?尚未技校毕业的张宗君如今已经拿到了四五千元,他在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学习轨道交通电气专业。“我是四年制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带薪实习,我很幸运进入了南车四方工作,这也是我当时选择报考技校的原因。”张宗君初中升高中时成绩一般,达到了高中录取标准,因为成绩不算靠前,他的父母开始考虑未来的求职问题。“我和父母都觉得,以自己的水平,就算考上大学,未来也不一定有份好工作,不如学门技术,当时可选择的学校有很多,父母觉得轨道交通在以后有发展前途,就让我选了四机技校的电气专业,希望毕业后进入南车工作。”张宗君是该专业的第二届毕业生,同班的一半学生都已经进入南车四方的总装分厂工作,而且都已经定岗,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实习收入。
张宗君的工作是高铁和动车调试,虽然实习前三个月只有2000元工资,但经考核定岗后,有了“工时”收入,他每月能拿到四五千元,如果多干点活,还能多拿一些。“我现在还住在市区,到城阳工作来回都要坐班车,所以加班少,以后正式工作了,要为工资多奋斗!”虽然是一名技术工人,但张宗君却有着广泛的爱好,组织文艺活动、参加演讲比赛,这让他在班组承担了更多工作,而在厂里最让他倾注精力的还是技术的学习提升。“带我的老师是南车首席技师张振宇,我老师的老师是全国技能大奖获得者周勇,他们都是我的偶像和榜样,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张宗君说,他才19岁,年轻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高铁、动车的调试技术,况且还有那么多高手能请教。
【企业办学】
人才培养与生产“零距离”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是南车四方所办的学校,最初是为了向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发展至今已经有在校生6400余人,每年都为社会上各类企业输送大批技术人才。“很多好学生都被我们自家企业选走了,学生们也都以此为目标地去学技术,2015届的毕业生,有大约600人已经进入南车实习工作,基本上都能签合同成为正式员工。”学校副校长韩祥平表示,学校的优势专业是轨道交通类的电气焊、电气控制、设备维修、装配专业等,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教学用的教材、设备都和企业内保持高度一致,而教课的老师也有很多南车四方的技能大师、首席技师,这样毕业生到了企业就能直接干活,也能适应不断的技术升级改造。
“毕业的最后一年就能带薪实习,正式签合同后月薪七八千元并不少见,如果是电焊类专业,待遇还会更高。”说起企业办学的优势与劣势,韩祥平也直言不讳,在优势上,企业办学的目的更加明确,首先是为了自己企业能有合适的人才,培养不会脱节,同时企业也会付出更多的经历,去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虽然现在培养的学生不少都去其它企业工作,但“入学即就业”的意识,仍然吸引了学生报考。而在劣势方面,韩祥平认为,企业办学虽然已经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学生能享受同样的免学费政策,但在教学设备更新、师资力量投入方面,仍然完全依靠企业,财政资金发挥的作用与公办院校相比,还有不少距离,也就是说,企业办学的抗风险能力处于弱势。
【自寻出路】
联手技校解决用工荒 “大学生做管理可以,但车间的技术做不了,还是要招聘技术工人,而且主要靠技校。”岛城一家模具企业负责人表示,每到订单量大的时候,车间里工人都不够用,只能靠加班来赶工,但这样很容易让员工感到反感,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从三年前,我们和青岛市技师学院联合成立了冠名班,培养了30名学生,每年企业出几笔奖学金、生活补贴来鼓励他们,而且上学的这四年,都算工龄,工作后能获得更多福利和补贴,如今这些学生即将到单位带薪实习,是公司的一股有生力量。
记者采访了解到,岛城的技校、职校中冠名班、订单培养的方式已经屡见不鲜,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解决了就业问题,还让企业在技工招聘方面无后顾无忧。“如果企业的待遇高、福利好,毕业生一般都会根据订单培养的协议,去这些企业工作,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也不反对学生跳槽。”青岛市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大立表示,学校每年都要为十多家企业定向培养、输送毕业生。“很多企业办学有优势为自己培养技术工人,没有办学校的企业,通过冠名班、订单培养的方式,也能获得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在成本上的付出则是更少。”吴大立表示,还有一些大型企业直接在入学时到学校选新生培养,或者将表现不错的员工送到学校深造,都是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的好办法。
【借鸡生蛋】
企业借壳培养“自己人” 说起技校为企业定向输送人才,韩祥平表示,固有的模式虽然有效果,但一些企业还想再进一步。“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去年设计了一个 ‘校企合作实验班’,师资投入方从学校变成了校企并重,在一些阶段甚至是企业起主要作用。”韩祥平告诉记者,四机技校从三年级学生中选出80人,与胶州的张氏机械集团合作,学生毕业前两年就进入企业学习、实习,学校派一批老师同时到企业教学。“原来的校企合作,多数时间在学校,最后一年进企业,实验班改成了两年,每个学生都要在8个岗位上轮岗,每个岗位代表一门课程,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技师共同培养,每组4-6个人,大约能完成岗位上的一半工作量,所以并不辛苦,仍是以学习为主。”
校企合作实验班的新模式,增加了企业投入,但企业却乐于这样做。“实际上是企业增加师资投入,学生的食宿、培训耗材、生活补贴全由企业承担,而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全部成为多面手,同时还有自己的绝活。”韩校长表示,这种模式类似于德国的技术工人培养,但又增加了本地特点,学生每两周交替学习技术和文化课,真正做到了实践教学和生产教学,“从目前的教育模式来看,这是最接近‘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理念的方法。”
【合作升级】
企业办学重点是校企合作 “企业办学的亮点,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紧密合作,学校直观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养计划,旧设备淘汰、新技术设置都比较迅速。”青岛海洋技师学院负责人表示,企业办学的主体,以前是企业所创办的学校,但未来应该是用人单位,学校不仅仅是为投资办校的企业输送人才,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要从强项出发,逐步涉及上下游产业,提供技术更专业、知识更系统的产业工人。
这名负责人表示,企业办学的核心是校企合作,从目前来看,企业与技工院校之间的合作,还远远没有达到类似于企业办学的亲密无间,如何让更多企业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学校去探索。同样的,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为此提供便利条件,通过补贴培训、师资力量投入、均衡资源等方式,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这样也能为职业教育带来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
撰稿记者 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