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壮举后,今年9月初开始,郭川和他的伙伴们将驾驶“中国·青岛”号三体大帆船向新的目标发起挑战。4月23日下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青岛”号帆船航行暨北冰洋创纪录航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新闻中心举行。这次航行共分为创造北冰洋东北航线首个世界纪录和“海上丝绸之路”航行两部分。
在郭川之前,虽然也有水手完成过北冰洋东北航线的航行,但据郭川介绍,“在10年前或者5年前,去做这样一件事,可能只是一个冒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被认可的世界纪录。”因此,去年9月,郭川团队向国际帆联的世界速度帆船纪录委员会(WSSRC)提交了北冰洋世界纪录挑战的申请,并得到书面认可和批准。如郭川船队挑战成功,将创造北冰洋东北航线多人不间断航行的世界纪录。
按照计划,郭川将于今年9月初,与来自俄罗斯、法国、英国和挪威等国的4名顶尖帆船运动员驾驶“中国·青岛”号超级三体大帆船,从俄罗斯北部港口摩尔曼斯克(北纬68°58'''',东经33°05'''')出发,利用北冰洋融冰期窗口开放时间,采取不间断、无补给的方式,由北冰洋的东北航道,经北冰洋南部的巴伦支海、白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到达俄罗斯东部白令海峡的港口城市普罗文杰尼亚(北纬64°25'''',西经173°13''''),将创造北冰洋东北航线首个世界纪录。该创纪录航行将全程在俄罗斯境内进行,总长度约3300海里(6112公里),历时约15天。
北冰洋创纪录航行之后,“中国·青岛”号大帆船将从白令海峡继续向南,预计于今年9月底或10月初回到母港青岛。
预计10月下旬,青岛将以郭川、宋坤为主组建“中国·青岛”号帆船队,进行“启航 蓝色梦 扬帆新丝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帆船航行,国内经停上海、广州、香港3个城市,国际拟在新加坡、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印度(孟买港)、埃及(亚历山大港)、英国(南安普敦港)、荷兰(鹿特丹港)6个城市停靠,推介“帆船之都”城市品牌,促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间体育、文化和旅游交流。这一段的航行,将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整个航行预计历时60天。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青岛”号帆船航行暨北冰洋创纪录航行,是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响应,是对青岛“帆船之都”城市品牌的展示提升,更是对青岛打造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实现蓝色跨越的极大推动。
>>>对话郭川
最大的挑战是寒冷和冰 在本次航行的两部分中,北冰洋创纪录航行因为其自身所具备的很强的竞技性,也格外受到媒体的关注。对于一些热门话题,郭川也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记者:目前的准备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
郭川:一方面在法国训练,做一些模拟训练,另一方面也在积极确定船员的人选,最晚在6月初就会确定最终的团队,因为要留出来尽量多的时间磨合。当然,过去在欧洲,我们也跟这些高手打过交道,大家彼此之间的配合也会有一些默契,就像在欧洲踢球,可能这个赛季还是对手,下个赛季就成为队友了。
记者:就个人而言,跟“中国·青岛”号磨合到什么程度了?
郭川:说来也巧,8年前我刚到法国的时候,自己驾驶了一艘小船,就曾遇到过现在的“中国·青岛”号,我们在同一个港口。那时候这艘船刚刚诞生,后来,法国航海家弗朗西斯·乔伊恩船长驾驶它创造了57天13小时34分06秒的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航行世界纪录。那时候,它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么近,又那么远,近是因为经常会跟它擦肩而过,远是因为我每次回港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生怕撞到它,我的保险根本就赔不起。没想到,现在自己成为了它的主人。(笑)(注:今年3月15日,郭川代表青岛市,从前任船长弗朗西斯·乔伊恩手中接过超级三体船的注册证书和钥匙,正式接管了这艘帆船界的“航空母舰”。3月30日,该船被正式命名为“中国·青岛”号。)
记者:请介绍一下“中国·青岛”号的优势和特点。
郭川:作为全球仅有的5艘三体大帆船之一,“中国·青岛”号是一艘超级帆船。船长29.7米,宽16.5米,桅杆高32米,由碳纤维构成,重量只有11吨,最快速度比一般的摩托艇的速度还快。船上没有厕所,没有睡觉的地方,大家只能和衣而卧,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它更快。
记者:这次北冰洋创纪录航行的最大难度是什么?
郭川: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文方面,因为是一个国际化的团队,大家都是武林高手,要在短时间内融合成相同的价值观,坚持到终点,这是一个挑战。自然方面的挑战,主要是寒冷、冰、低温和雾,甚至还有西伯利亚漂流过来的原木。我们的航行必须要利用北冰洋融冰期窗口开放时间,而不能像走迷宫一样破冰而行,那是不行的。当然,航海不能像在运动场里跑百米,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
记者:对这次航行取得成功有多大把握?
郭川:我希望是百分之百,因为在国外,可能会认为去挑战了就是一种成功,但是在中国,我们还是很看重最终的结果,最终一定要回到青岛。
记者:出发之前,是否还会抽时间陪陪家人?
郭川:家人觉得离他们远一点更好,因为怕离得太近了,我的情绪不稳定。但我从内心来说,大家始终是在一起的,不是我一个人在外面有多强,家人给我的这种内在的支持是最重要的。 文/特派记者 嵇玲(本报北京4月23日电)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