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橛山下有群抗日"杨家将" 没向日伪交一粒粮

2015-05-11 06:3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杨仁斗老人讲述当年抗日的故事。



纪念馆里收藏的当年收缴的日军武器等物品。



  在青西新区铁山街道,有三座较大的山:铁橛山、月季山和睡牛山。三座山连绵起伏,形成一片蜿蜒狭长的谷地,其中散落着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墩上、黄泥巷、上沟6个村庄,居住的人家几乎都姓杨。山外人分辨不清各个村庄,“杨家山里”便成了6个村庄的代称。70多年前,杨家山里的百姓和地下党组织联防,政治上不受日伪管制,经济上不向日伪纳捐交粮,即使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这里的红旗仍在飘扬,成为周边地区抗日的“领头雁”。如今这块革命老区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还建立了杨家山里抗日战争纪念馆。

  山谷里建起抗战纪念馆

  5月6日,记者来到青西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在曲折山谷里,一条窄窄的盘山公路蜿蜒向前,最终延伸向山谷中的杨家山里抗日战争纪念馆。

  跟记者同行的铁山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的王主任,研究了多年杨家山里的抗战历史,他说,“这些红缨枪、大刀、土炮就是当年杨家山里百姓用来武装自己的武器,这些信件里记载着当年地下党员们联络的内容。”王主任带着记者来到一个老式的梳妆盒前,“当年女子使用的梳妆盒,被地下党员用来存放机密文件,曾经躲过了敌人的搜索。”王主任说。

  其他一些展柜里,陈列着侵华日军使用过的军刀、刺刀等物品,这些都是当年日军侵华的铁证。

  发展联防武装团结抗敌

  王主任介绍,为了抵御日军侵略,1939年,当时的胶南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以杨家山里抗日自卫武装——“团练”为基础,建立了以杨家山里为中心的48个村的抗日联防,开辟了方圆百余里的红色抗日根据地。

  “说起杨家山里的‘团练’,就不得不说起抗日斗士杨焕林,当年是他组织起‘团练’,抗捐抗税,抗日自卫。”王主任告诉记者,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侵华后,杨焕林千方百计为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提供方便,并支持子女投身革命事业,让妻子儿媳为地下工作人员烧水做饭、望风放哨,传送情报,他的家成了秘密“接待站”。“1942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建立‘杨家山里联防大队’,部队就设在杨焕林家里,他被推为大队长,杨家山里的防卫力量得到增强,有各式枪支400多支,还与山外的各‘团练’相互支援,团结抗敌。”王主任说,1944年,当时的诸胶边县以杨家山里联防大队为基础,建立了县武装大队。从此,杨家山里的群众武装发展成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专职武装队伍,多次参加抗日战斗。

  坚持抗日成“领头雁”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抗战时期的胶南地区,是滨海、胶东两大抗日战略区的接合部,也是山东分局与胶东分局之间输送干部、转运武器经费、传递情报的枢纽。“当时这里建立了三条地下交通线,使胶南成为连接山东分局与胶东分局的红色走廊。”王主任说,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杨家山里联防政治上不受日伪管制,经济上不向日伪纳捐交粮,没有交过一分钱、一粒粮。即使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这块革命老区的红旗仍在飘扬,成为诸城、胶县(今胶州)、日照地区的抗日堡垒。“在当时周边百姓的心目中,杨家山里就是一只领头雁、一盏导航灯。”王主任说。

  99岁的杨仁斗老汉,是杨家山里东南崖村里最为年长的老人。“年轻的时候我在村里干民兵,我们这里的地下党组织,发展起来了抗日武装,他们去攻打附近张家楼等地鬼子据点的时候,我们民兵就帮忙运粮、运枪,做后援工作。”杨仁斗说,2014年去世的海军少将杨凌波是和他从小一块长大的伙伴,“杨凌波的父亲是杨焕林,1938年杨凌波组建了胶南‘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来接替父亲成了杨家山里联防大队的领导者,再后来当了胶南的第一任县长。”

  如今成了旅游景区

  在赶走日本侵略者70年后,如今的杨家山里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区,这里地形优美,林深谷秀,特别是位于铁橛山下的九上沟景区,面积达3000多亩,因在山下有九条山沟像九条巨龙一直盘绕到山顶而得名,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资料显示,景区里共有樱桃树一万多棵,大部分是自然形成,其中百年老樱桃树达1000余棵,除了樱桃,山上还长满了杏、苹果等果树,每到水果成熟季节,成群的游人来到这里,一边欣赏自然美景,一边重温抗战历史。

  文/图 记者 徐杰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铁橛山 杨家将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