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青岛最具文化底蕴街道大学路 偶遇民国大师

2015-05-14 14:44   来源: 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大学路曾有俩最著名的建筑总兵衙门和俾斯麦兵营

  在大学路,当年曾有两处青岛最有名的建筑,一处是章高元的总兵衙门,另一处则是俾斯麦兵营。

  这两处建筑在历史上都有各自重要的意义,随着时光的流逝与历史演进,它们原来的样子只留在了档案中。在原总兵衙门的位置,建起了如今的人民会堂。而俾斯麦兵营则被胶澳督办高恩洪选址为创办大学的地方。后人在这里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而这也就是“大学路”这一名称的由来 。

  总兵衙门拆除后建了人民会堂

  “总兵衙门在当时还是比较宏伟的,他比一般的县衙规模要大不少。对于青岛来说,它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

  从如今残存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总兵衙门就是一组平房,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北方传统式样。据记载,其结构为梁架体系,砖木结构,建筑为一层飞檐,上面覆盖灰色筒瓦,衙门正门高一丈有余。依照旧例,总兵衙门座北朝南,前面是辕门,门前有一面长15米的影壁墙,门外设置木制旗杆,上面悬挂着清朝的龙旗,辕门里面的正院分为前后三进,东西还有若干个跨院。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然不像高楼大厦这样显眼,但与大海相映衬,别有一种威严气派。

  1891年6月14日,是青岛人应该铭记的日子,因为青岛建置于这一天。据《青岛市志·政权志》记载:“1891年6月,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张曜对胶州湾进行了两天的实地调查,他们认为胶州湾水深港阔,形势险要,是一处天然良港。随即联名奏请光绪皇帝在胶州湾设炮台、驻扎军队,所需经费拟由山东海防中截留。1891年6月14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在胶州湾设防的建议。1892年秋,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广武前营、广武中营、嵩武前营、嵩武中营四营兵力,约2000人移驻胶澳。”

  青岛建置之后,这座原本的小渔村的命运也开始发生巨大转折。既然总兵统领军队驻防,那自然需要办公和居住地点,于是便着手兴建总兵衙门。总兵衙门的正式称呼应为胶澳镇守衙门,选址于天后宫东侧。据《海云堂随记》中记载,当时的照壁上画有一个神兽,状如麒麟,寓意在于警示。这座衙门也是当时清廷在青岛象征主权的权威标志。

  据岛城知名文史专家吴坚介绍,章高元驻防胶澳后,很快就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兵丁配备不足 ,广武、嵩武营并未到位,仅有广武两营;二是经费捉襟见肘,驻防工程举步维艰。1894年李鸿章再次到胶澳视察,对炮台建设情况并不满意。

  就在3年之后,德军借口“巨野教案”突然登陆青岛,章高元率军撤离。总兵衙门也就落入德军之手,成为德国胶州占领军临时司令部。此后,又被日本人所占据。据鲁海先生介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汪伪政府警备司令李仲刚曾这里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东文书院,此后改为崂山中学、青岛二中分校校舍。(大学路南端是青岛二中,即今育才中学,该校址原为私立青岛中学校址,房产系当时的青岛首富刘子山捐赠。)

  “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总兵衙门被拆除,开始建设一座会堂,次年落成,这就是后来的人民会堂。”鲁海先生说。

  俾斯麦兵营与私立青岛大学

  俾斯麦兵营位于大学路的另一端。按照青岛市史志办所收录的资料《德帝统治青岛罪行种种》记载,德军占领青岛时在东镇修建了名叫威尔俾斯麦的兵营。这些营房都以钢架为梁,以石为墙。当时在青驻有大量德军,光威尔俾斯麦兵营就驻有二三千人之多。这座兵营当时非常先进,不仅设计上非常讲究,依青岛山南麓而建,景色宜人,而且建筑精良,风格考究,其中还采用了当时尚未流行的抽水马桶,可谓一流的屯兵场所。

  日本占领青岛后,妄图将青岛变为其殖民地,将奥斯帕斯街改名为“巽町”,俾斯麦兵营改名为“万年兵营”。只不过,这座兵营并未像日本人想的那样能挺“万年”,在建好二十多年之后,它就变成大学宿舍的教师公寓。而早在1922年中国政府就收回了青岛的主权。

  这还要从高恩洪说起。1924年3月31日,49岁的高恩洪出任胶澳督办,统管青岛政务。这个高恩洪也是个教育专家,他曾在英国留学,此前曾任北洋政府的代理教育总长。上任之后,他就着手筹划创办私立青岛大学。而他也很明白,想让驻军北洋陆军第五师迁走绝非易事。于是,他决定先搞起来再说。1924年5月29日,高恩洪等人在胶澳督办公署(今青岛市人大和青岛市政协办公大楼)成立私立青岛大学筹备处,高恩洪、宋传典、刘子山等11人组成筹备会统筹建校事宜,另外延请了梁启超、蔡元培等24位学界名流为名誉董事,校董会成立不久,他就宣布校址拟定于俾斯麦兵营。

  北洋陆军第五师特别是当中的王翰章旅,听到消息当然不干,双方就此起了争执,最后闹到了吴佩孚那里。当时,吴佩孚是直鲁豫三省巡抚使,一向以儒将自许,本来就重视教育。他当即签发了一纸命令:“令开:奉督办公署第3239号准予备案。9月15日,奉870号公函,准将青岛兵营拨给本校永做校址。”于是,“军爷”们只好乖乖地腾出地方。

  筹款工作随即展开,其中,高恩洪捐了1万元,刘子山捐了2万元。1924年9月20日,私立青岛大学首届新生入学正式开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所大学,于是人们口中的“东关街”也就变成了大学路。可惜的是,私立青岛大学成立的第二年就开始走下坡路。那一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全军覆没,只好南逃,1924年,时任山东督理、督办的郑士奇(皖系军阀)派来王翰章逮捕了高恩洪。于是,私立青岛大学资金立即告急,根据青岛市档案馆材料,1929年私立青岛大学停办。

  不过,仅仅一年之后,有一所新的大学在私立青岛大学基础上出现。这所大学就是后来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而它也为后来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大学奠定了基础。

  大师们为青岛注入了诗意

  1929年6月,蔡元培携家眷来青岛度假,借住于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宿舍小楼(今中国海洋大学的档案馆)。他也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了。考虑到青岛战乱较少,蔡元培提出将正在筹划的国立山东大学迁来青岛。国民政府教育部通过了他的提议,于是,本来定在济南的国立山东大学被拉来青岛,原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被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还将私立青岛大学的校产一起收用。

  杨振声是蔡元培的高足 ,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经过蔡元培的推荐,他成为国立青岛大学的第一任校长。1930年9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开课,此时可谓群星璀璨。杨振声亲自去上海请来了闻一多、梁实秋。到1931年,沈从文等也加入进来。而且,杨振声还请章太炎、胡适、罗长培、冯友兰、陈寅恪等大家前来作讲演,一时名声大震。

  后来,杨振声因故离开,国立青大被解散。再后来,国立青大被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新任校长是赵太侔。赵太侔沿袭了杨振声原来的办学方法,又让国立山东大学开启了一个黄金时期。七七事变之后,学校再经坎坷,被迫南迁,中途解散。抗日胜利后,才重新复校。期间,老舍、洪深等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新中国成立之后,迁往济南。不过,赵太侔也给青岛留下的了两颗宝贵的“种子”——水产系和医学院。这两个机构留在了青岛。水产系经过发展,后来成为山东海洋学院,而它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而医学院则演变成青岛医学院,后来并入青岛大学。

  岛城著名历史学者巩升起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们》一文中称,闻一多、梁实秋等著名教授们,给青岛留下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特别是闻一多,给这个城市注入了诗意。据他介绍,诗人、学者、斗士是三种身份,在闻一多身上结合成一个人。1930年,应杨振声之聘,闻一多来到青岛,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期间,破格录取臧克家入读,显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胆识。梁实秋是和闻一多一起来青岛的,不过离开得较晚,多待了两年。梁实秋是跨青大与山大两个时期的人物,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他与闻一多及其助手陈梦家、沈从文、女诗人方令孺、孙大雨等同为新月派人物,使青岛一时成为新月派的桥头堡。梁实秋是真正热爱青岛的,他在《忆青岛》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如今,行走在大学路上,人们还会常常想起那些过往的大师们,正是他们让这个城市的身影变得更厚重,更优雅。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大学路 民国大师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