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地图再现胶州当年城市布局和贸易盛况

2015-05-19 10:2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回望胶州湾四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先民曾刀耕渔猎,制陶立业,濒临大海,繁荣的贸易使得这里少海连樯,商船辐辏,南船北舟,商贾云集。历史的岁月让它也承载了长河落日,也给它留下了战火硝烟,胶州人民用坚韧谱写了永恒的文明和不朽的篇章。秦砖汉瓦、唐风宋韵,这些经年累月构筑的古代辉煌,虽然几经变迁,却丝毫不减耀眼的光芒。它非凡的经历和不拘一格的建筑古城记在了胶州老人的心中。然而,驱车进入胶州市区,已经难以寻觅曾经古城的痕迹,星星点点的古庙建筑,也是近期的新作。年轻人已然不知古城曾经的壮阔与美丽,历史的烟云湮没在浩繁的长卷中。本期,我们通过九鼎轩主人的《海 表名邦  百年回眸》一书中的老照片,尤其是他从瑞典人任雪松手中获得的1920年传教士绘制的胶州地图,乘船逆流而上,重走古城之路,伴随古人优美的诗句,探寻古城历史,寻找先人踪迹。

  云溪行舟览古城穿越石桥闻笛声

  明月满天晴露滴,万籁不鸣秋寂寂/石横流水暗琮琤,疑是鲛人横玉笛/凄凄切切老龙吟,怪声飞出寒潭深/停舟侧耳竦毛骨,世间殊觉无知音。——石桥夜笛 王振宗(明)

  三面岭脉环抱,一面临海,二水穿城而过,胶州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云溪河是胶州古城的根基,也是胶州的灵魂”,结束对胶州文史专家张志康的采访,临行前,他对记者说。云溪河自胶州城西北曾家庄一带,弯曲如云,穿城东流,入大沽河,后汇集于海,故名云溪河。这条穿城之河,鱼盐海货运输主要交通纽带。大船靠岸,货物分装到小船之上,小船再穿过云溪河,进入城内,将物资分送到商户、百姓手中。

  因此,溯水行舟,游览古城,我们就从云溪河东边的四开水门进入。通过四开水门时,要经过两边高耸的城墙。这是胶州城的外郭。胶州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云溪河穿过外城。据载,胶州内城蒙古宪宗蒙哥七年始筑,元末毁于战火。自明朝洪武初年,由千户袁贞重筑,洪武八年(1375年)再由千户申义以砖石砌城墙。周长2公里,城墙高10米,城墙厚4米。外城则建成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统治者为防捻军(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而筑。“周围四千余丈。壕面宽二丈,深一丈及一丈五尺不等。同治三年(1864年)改砌以砖。圩门有七:南曰永安,东曰同德,东北曰奎光,北曰阜安,西曰镇华,西南曰顺德,西南与西门之间尚有一门,曰永顺”。

  缓行向前,经过通济桥,这就引出了胶州城的一多:桥多。《胶州史话》作者宋和修在《胶州城古今河溪桥》中称:“如果云溪河像一条腰带,那么座座桥梁即是镶嵌着的玉佩。”自明清以来,胶州城街巷经年累月修筑了30余座桥梁,有梁桥、浮桥、拱桥等多种,大小不一,千姿百态。几经兴废改建,数百年来,方便交通,点缀古城。正是凭借着这些小桥,云溪河分开的南北城有了密集频繁的交流,尤其是在桥梁两侧,商号更是密集林立。这些桥因为朝代更迭不变,始建年代大都不详,经过多次翻修,一直作为胶州南北古城和内外两城交流的交通枢纽要道。人们在上面穿梭往来,先辈留下嘱托,一代一代地悉心保护着,最终汽车广泛普及,不少桥梁被历史的车轮碾轧或改造或消失。

  香烟缭绕入仙境庙宇牌坊如神工

  朱幡宝盖光煜煜,金碧楼台耀晴旭/天风吹出五更钟,散吏高眠犹未足/玉露华飞霜气清,蒲守孔海蛟龙惊/老僧入定悄无语,杪椤影转残月明。 ——慈云晓钟  王振宗(明)

  “狂风不起飓风息,扁舟万里甚游遨”。过了通济桥,赫然发现,香烟袅袅,如入仙境。云溪河的周边,是一片庙宇宫殿。这便是胶州的另一多:寺庙多。

  胶州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基业,尊孔尊儒,祭祀祖神,先后修建了大量的庙宇,从城里街巷,到偏僻乡里,以至深山老林,随处可见。这些庙宇宫殿有明清以来,朝廷统一规定建筑设置的,比如文庙、城隍庙等,也有非官方、民间自发的。“我粗略算了一下,到清末时期,有名字的大小庙约有30多座”。张志康说。在云溪河北岸,可以看到天后宫以及天后宫戏楼,“天后宫两个戏楼,这在全国的天后宫中非常少见。广场上一个,宫内还有一个。胶州的天后宫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祭拜许愿之用,祈求出海平安,另一个就是福建人的会馆,如果有在胶州做生意的,他们就会在这里居住。若是挣钱了,需要回来还愿,便会搭台唱戏,如果有两家同时还愿,两个戏楼就会打对台戏”。

  而在胶州的寺庙中,比较有名的是慈云寺和城隍庙。

  慈云寺建于唐末天顺元年(890年),规模宏大,是佛寺中最雄伟庄严的庙宇之一。原址在寺门首街东头,具体的规模因为毁于明末清初战火已无迹可查。但提起永乐年间胶州八景,其中一景必不可少,即“慈云晓钟”。高丽王子义天大师赴大宋求佛法时,就是在密州板桥镇登陆,在慈云寺落脚。

  城隍庙则兴起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城隍庙的建筑风格是一代一代修缮延续的,很壮观。不过已经被拆,现存的城隍庙是重新翻盖的,不是当年的旧址”,张志康遗憾地告诉记者。没能一睹当年城隍庙的真容,但当时城隍“出巡”的阵容被人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场胶城民间的大型活动,可以见诸于各种胶州史志的版本,出巡之时可谓兴师动众、人山人海。活动每年两次,一次是在清明节,一次在十月一日。扮作牛头马面无常的差役组成仪仗队敲锣打鼓,观者如潮,熙熙攘攘。

  穿过云溪桥之前,会经过一条街道叫崔家牌坊街。此为胶州第三多:牌坊多。翻看胶州的老照片不难发现,牌坊二字是胶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不管是内城还是外城,甚至是大街小巷,总会不经意间经过高高的牌坊或牌楼,它们的名字多样,有表示功名仕途的登第坊、进士坊,赞颂贞洁烈女的旌表贞烈坊,还有推崇孝道的节孝坊、孝子坊。张志康称,胶州城的牌坊有几十座,大部分为石质的“功名与功德”坊,均是精工细雕的图案与名人题字。这些标志性建筑毁于日本侵略的战争年代。

  鱼市钱市坊子市尽显旧城繁华处

  去住帆樯日几回,潮声人语竟宣豗 /试从估客闲相问,可是船从返照来。—— 少海连樯 周於智(清)

  小船行出云溪桥洞,也就意味着走过了州署内城的中心,关于胶州内城我们下一期再做详述,但看外城的繁华景象。以内城东城墙为界将当时的胶州城一分为二,若庙宇牌坊体现的是胶州浓郁的历史文化,那么一路西走,我们已经踏上了贸易之旅。

  经过河流南北的工夫市街和大鱼市街道,穿越小朱桥连着的碗铺街(太平街),就算正式进入繁华的街市了。北面的山货市街道上人来人往,南面的劈柴市街、糠市街、铁市街,叫卖声起,叮叮当当。另外还有粮食前后街、驴市街、当铺巷、坊子街等等。让张志康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横跨四座小桥的长度、分为前后街的重要街道“钱市街”。

  “钱市街是明清两代开办钱庄、钱桌、存款、放贷、汇兑的金融市场,沿云溪河南岸(古码头)东西走向,街东头路南侧为财神庙”,张志康说他1975年来到胶州的时候,街两边的建筑还没有拆,“每有重要的客人来胶州,我都会带他们到钱市街转转”,他认为那里代表了胶州的古建筑风格:“硬山砖木结构,带浮层高的阁楼无廊式门头房,出檐宽阔,挑檐桁托檐,蚂蚱头托着挑檐桁,以雕有卷草纹形的翘斗雀替托住蚂蚱头。和其他建筑的浙派与北方结合不同,钱市街的建筑风格是浙派、闽南、北方三方融合”。

  当然,钱市街的繁荣不仅仅体现的是建筑风格的独特,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当时胶州繁荣的贸易。

  胶州城自隋唐始,历经沧桑,曾称板桥镇,其位置因濒临少海(胶州湾之古称)与大沽河口,故海运甚盛。从宋设置板桥镇市舶司港口开始,一直“百货辐辏”,元代胶州甚至是南粮北运、货物集散的重要港口。明代以后,由于云溪河、南胶莱河泥沙淤塞,港口让位于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塔埠头码头。每当春秋,水丰河满,小木船可以从塔埠头顺云溪河驶至内城南门外,有的船竟达城内的大鱼市桥头。当时因进出塔埠头的货船甚多,樯挤帆拥,十分壮观,被誉为胶州八景之一即“少海连樯”。

  胶州文史专家石业华曾在采访中说,“在明朝,胶州就有了‘海表名邦’的称号,清代有‘金胶州’的美誉。德占胶澳时,见胶州店铺林立,就称胶州为‘多拉多’,意思就是‘理想的黄金国’”。那么当时的胶州到底有多富裕?张志康如此描述:“宋朝时期,当时的财政部长给皇帝上奏折说,如果把胶州设成海关,胶州码头羁押的物资归于官府,那么胶州一年的储蓄量是明州(今宁波)和杭州的两倍”,张志康说,“我们都知道‘金胶州’之说,其实它后面还有两句,就是‘银潍县,铁打的周村’。清代,潍县和周村都盛产丝绸,需要经过胶州码头,运销东南亚,这就是俗语的来源”。因为填海造田,码头已经大为缩小,当年的盛举只能凭借想象了。

  大火烧园毁翠楼陈迹兴怀空野芳

  忍寒常闭户,尽日浑支颐/对酒魂清处,开帘雪净时/欣然寻野客,随意到南池/徙倚梅花下,长吟弄玉枝。——嘉树园观梅  高凤翰(清)

  划过安乐桥,随着水流拐弯,赫然发现,云溪河出现了支流,北向支流先是拐弯南下,之后一个急转北上,一直穿出城外,而它经过的一大片山林曾经是一座闻名的私人花园:嘉树园。

  自明朝成化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太平盛世,胶州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产生了大量的商贾富豪,他们多金多暇,往往附庸风雅,便在城内城外,构建私人花园,类似于现在的别墅、游泳池、高尔夫球场之类,是享受安逸生活的标配。据张志康考证,“作为私家园林,嘉树园东起中云桥,北近二里河,占地千亩,应该是中国最大的”。

  嘉树园的主人是担任过按察御史的匡翼之,据他的七世孙匡范于1774年撰写的《嘉树园记》记载,嘉树园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匡翼之开始用花园开祭祀始祖,经过其子匡允定和其孙匡铎的精心改造,变成奇花异树的名园,名曰嘉树园。二里河穿园而过,古建筑遍布其中,厅堂书屋,亭台楼榭,匾额楹联,其美其壮丽用语言难以言状。据宋和修在《胶州古代私人花园》中记载,嘉树园“海内诸名公往来其间,饮酒赋诗”,明清两代到嘉树园的有“礼部尚书董其昌,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高宏图,安徽布政使法若真、胶州画家高凤翰、万历丁丑会元冯梦祯等”,多曾赋诗赞赏嘉树园,人为园来,园因人而更加名扬四海。然而,清顺治十年(1653年),嘉树园被驻胶州的总兵海时行举火焚毁。至于焚毁的原因,宋和修猜测:一是海时行到胶后,暂借嘉树园的东园做州署,垂涎园中景色,夺园不成而焚;二是他与匡家的匡兰馨有宿怨,杀人烧园泄愤。对此张志康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根据清乾隆版《胶州志》记载,海时行“镇守胶素贪横不法,至是奉命南征逗留不进”,进而反对政府,在胶州烧杀抢掠之后,逃至亳州。嘉树园就被他毁之一炬。嘉树园被毁后,仍有部分遗迹,地图上的杨家园便是一处。除此之外,园林还有赵家花园、连家园、助息园、高太傅别墅等。

  过了中云桥顺着南支流划行,对面就是张志康居住的郭家庄小区,当年的郭家庄,再往前就是城外,我们的旅途终止于我们的采访地。

  漫漫岁月雕琢了胶州古老的城市框架,正如九鼎轩主人在书中所说,我们只能在先人遗留的字里行间寻找古城曾经的风姿绰约、古朴大方。下一期,我们将伴随着老照片一起共睹古城真容。

    文/本报记者 张文艳 图/摘自《海表名邦 百年回眸》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珍贵地图 胶州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