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整洁,满眼翠色,时有鸟鸣入耳。这里是大学路,行走于此,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在不自觉间放缓脚步。大学路,它见证了青岛的百年沧桑。掩映于葱茏绿树间的一座座小楼中的,是诸多名人与学人的遗踪。那些过往的风华与风流,让如今的人们心生庄严,默默阅读,静静倾听。
一身挂满文化符号的大学路,翠屏夹道,风光旖旎。这条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西部老城的约长一千米的老街,以一种隐匿的姿态,静静地停顿在属于上个世纪最初期的时光隧道里。百年梧桐擎天蔽日,蔷薇悄悄爬上美术馆的红墙琉璃瓦,恋人在汉白玉镶嵌的大学路与鱼山路街角相遇。这里是最有品位的青岛,一种油画的美,一种古典的浪漫。上世纪初,闻一多、梁实秋、老舍等一批文学大家,汇聚在此,或教书育人,或精心创作。岛城著名历史学者巩升起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们》一文中称,闻一多、梁实秋等著名教授们,给青岛留下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特别是闻一多,给这个城市注入了诗意。梁实秋是真正热爱青岛的,他在《忆青岛》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如今,行走在大学路上,人们还会常常想起那些过往的大师们,正是他们让这个城市的身影变得更厚重,更优雅。
大学路上的咖啡生态 曾几何时,四十余家咖啡店不约而同地在大学路悄然落户。店主远离车辆轰鸣、远离喧嚣繁华,借着大学路所给予的自然与文气,用心经营着自己“壶中的小天地”。当咖啡这种时尚的舶来品碰撞岛城老街,使得这条昔时旧路彰显出了另一种时尚、独特,又不失文化底蕴的青岛气质。特别是在当前,当弃快从慢的都市“慢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在行色匆匆的青岛都市白领中间流行的时候,大学路成了岛城都市白领一个最美好的选择。
高振贵的“咖啡空间”是大学路最早一批咖啡馆的其中之一,店里有作为他父母结婚纪念物的缝纫机,还有他改造的废旧木箱,他说“是用自己的感觉来经营,苦心与快乐之处皆在于‘用心’二字。”
大学路咖啡馆的兴起如雨后春笋,最近漫画主题、猫咪主题等轮番登场,店主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塑造着不同的咖啡品质与精神内核。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点一杯咖啡,感受一座城市的韵味。
从咖啡文化到时尚产业 据介绍,目前共有40余家咖啡店入驻大学路,俨然形成一个非常具有人文特色的咖啡生态圈。
店主们将梦想的种子埋在了大学路,他们试图将老街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的咖啡时尚相融合,从而深挖大学路这条老街的魅力,扩充大学路的文化张力,这个过程是创新、是创业,每一个店都讲述着一个独特的创客故事。有的店铺为广大咖啡爱好者培训专业的咖啡知识及制作技术,成为不少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走上筑梦之路的风向标。如风的少年,在追逐梦想中成长。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青春奋斗的人生体验,对于大学路来说,也是老街魅力的重新激活与另一种解说。
根据江苏路街道的规划,大学路今年将被着力打造成以“品味•咖啡”主题的特色街区。大学路古老的历史建筑、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咖啡店能够扎根大学路的最大优势,江苏路街道将以此为助力,将大学路咖啡街特色业态整合、集中宣传,引导大学路咖啡文化等主流业态集聚发展。因为大学路不同于东部闽江路咖啡街的繁华,这里更宁静,走在这里,你不得不停下来,慢慢欣赏。这种咖啡业态的集聚,不仅反映了大学路老城文化的吸引力,也让众多商家看到了在此打造城市慢生活特色街区的美好前景。”
未来的城市名片 优雅的环境,丰富的文化底蕴,让大学路形成咖啡业态的聚集效果,也成为众多向往青岛的游客慕名而来的旅游圣地。
今年江苏路街道将打造“品味•咖啡”大学路特色咖啡街,成立业主联盟,对大学路咖啡街进行整体的包装和改造,打造城市名片。目前,街道已把大学路咖啡特色街纳入旅游等相关信息平台,开始设计制作咖啡街标识路标、画册以及明信片等宣传资料,引导咖啡文化聚集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咖啡联盟”特色街区。同时,着手引进风险投资、融资租赁、文化艺术等产业,进一步丰富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于这一点,作为落户大学路的第一家咖啡店咖啡空间的老板高振贵表示,在以前,大学路上咖啡馆的竞争力在于费用相对低廉,所以更加容易维持,这是许多咖啡馆长久存在的原因,而随着房租的优势逐渐丧失,现在更要考验咖啡厅本身的产品结构跟盈利能力,以及与客户的粘稠度。“如果有可能,我们希望咖啡馆能与大学路的历史联系起来,由政府牵头做一些文化活动,我们来提供场地,做一些互动,用文化来拉动大学路咖啡馆的集聚发展。”
大学路历经百年风雨,是青岛历史的一部分,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里。作为青岛的文化名片,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大学路,在此时重新被挖掘,正当其时。咖啡街的打造,将作为一个文化地标,引领岛城的都市慢生活,也必将成为青岛城市未来发展的文化注脚。(王春雪)
延伸阅读: 大学路是青岛最早的街道 以前叫东关街 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大学路是青岛最早的街道。”追溯它的历史,必须提及的是东关街和青岛河。这两个名词,让如今的青岛人感到有些茫然,然而在历史上它们却是绕不过的符号。
青岛原本是一个渔村,青岛河原为青岛的母亲河。青岛河发源于青岛山,水流下来后沿登州路龙江路经过东关街(今大学路)一直流入大海。19世纪末,清政府在青岛河西岸修建了一座总兵衙门,随后,河西岸也开始成为市镇。按照传统习惯,城门以外的区域被称为“关厢”,于是青岛河东面的位置也就成为“东关”,而那里的街道则被称为“东关街”。
当年,德国人侵占青岛之后 ,为了维持其长期统治,便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他们沿着青岛河整修了一条现代化马路,名为“奥斯帕斯街”,但青岛人还是习惯称此为“东关街”。而后来,私立青岛大学开办,这条马路也就改叫大学路。随着青岛一步一步从渔村向城市转变,青岛河也一点一点被蚕食。而在它所流过的地方,则冒出了一座座充满异国风情的小楼。
上世纪70年代,早已干涸的青岛河的河道上游,被夷为平地,盖起了大量的楼房,原来分处河道两岸的大学路和龙江路,被连成了一大片。下游出海口的一段河道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被覆盖并修成了马路,这就是大学路末端的一部分。最终,青岛河从青岛人的视野当中完全消失了。岛城知名文史专家吴坚先生说,“青岛河并没有消失,它只不过从明沟变成了暗渠。如今在大学路和黄县支路的交界口附近,还能看到一段明沟,这就是青岛河。”
鲁海先生对青岛河记忆犹新,上世纪40年代,他曾在“迎宾馆”那里住过两年,能看到青岛河,流水绿地风景很美。后来他还有一段探险的经历。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组织挖防空洞。“我们小组正好在现在的美术馆这个位置挖,挖着挖着竟然发现了底下仍然存在的青岛河,有七八米宽。当时我们就沿着河道走,一直走到了老二中的出海口位置。”
来到大学路,发现路旁的行人大多比较悠闲,人们缓步行走,似乎很享受这里的幽静。法桐新绿的叶子,路旁红顶的房子,都让人想静下来多看两眼。每天只有很短的时间,大学路是热闹的,那就是54号的大学路小学的学生们上学和放学的时间。
虽然,大学路小学在青岛本地人看来大名鼎鼎,但对很多外地游客来说,假如不按图索骥,他们往往很难发现大学路上还有这样一所小学。“就建筑风格而言,它的确太不像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小学了。”鲁海先生说。红墙、小院、别致的建筑,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座别墅。事实上 ,这里正是曾经的两湖会馆。
虽然两湖会馆没有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那“三大会馆”有名,但也是青岛比较出名的同乡会。鲁海先生说,据《青岛指南》一书中记载,两湖会馆建于1933年。在此之前两年,湖北人沈鸿烈当上了青岛市长。当时的湖北、湖南两个同乡会便进行了合并,由沈鸿烈出任董事长。这两湖会馆一开始选址潍县路5号,但后来改到了大学路上,建成后占地2993.34平方米,建筑面积777.19平方米。和青岛“三大会馆”一样,两湖会馆也为同乡提供帮助。
1947年,教育家吴秉衡在这里创办了慈幼小学。1949年改名为私立向民小学,1952年又与山东大学附属小学合并,成为大学路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黄宗江在两湖会馆演过戏 “两湖会馆内曾经有个礼堂,里面经常会演话剧、歌舞剧,而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宗江就曾在这里演出过儿童话剧。”鲁海先生说。
1932年11月,黄宗江和兄弟姐妹一起,跟随父母来到青岛。那时,他的父亲是电话局的工程师,从北京调来青岛。黄宗江兄弟姐妹七人,在兄弟中黄宗江是老大,老二宗淮,老三宗洛,宗英则是小妹。鲁海先生说,黄家在青岛所住过的老楼其实就是老舍故居。如今的老舍故居是黄县路12号,而黄宗英曾经说过,黄县路是旧居的后门。他们一家人1934年就搬出去了,那一年的秋天,老舍搬了进来,两家人并未见过面。后来,黄宗江还在文章中写道:“如此说来我就和老舍先生同一旧居了,又何其幸也。”
鲁海先生和黄宗洛都曾就读于江苏路小学,但二人并未谋面,因为黄宗洛是1933年至1934年这段时间在青岛读书,而鲁海入学时已是1937年。黄宗洛小时候笨嘴笨舌,但后来跑龙套却跑成了大师,演过话剧《茶馆》中的松二爷形象深入人心。
大学路上建筑给人深沉的历史感,不少欧式的小楼,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铁栅栏的门后面,在红墙里面,在深深的院落里,深埋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大学路7号是青岛市美术馆,它的外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黄瓦红墙,进门之后却会发现其建筑的多样性。这是一个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群落,原为“万字会”旧址。这一建筑群落共三进两院,特点为五教合一,以三进布局,将罗马柱廊式、中国宫殿式、阿拉伯式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集中于此,不仅具有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厚度,而且也是一处绝佳的观光地。2006年,它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学路14号是过去中国银行的职员住宅楼群,又被称为“银行大院”。它始建于1932年,建成于1934年,由青岛最早的华人建筑商马铭梁主持的“新慎记营造厂”承建,据说,其平面布局和建筑样式在国内绝无仅有 ,是国内宿舍公寓楼院的一种范本。进门之后,其左侧是红砖和花岗石立面的小礼堂,名为“广厦间”,取自唐代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名句。这个大院也是一个文化大院,里面琴棋书画、文体兼备,人才济济一堂,特别是在戏剧方面。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包括中国银行经理王祖训在内的不少人喜欢京戏,这里就成立了“广厦堂剧社”。其中尤其要说的是京剧名角于振之先生。1934年,于振之加入“广厦堂剧社”。广厦堂每逢周末,必有演出,当时大院中家家户户去礼堂占座,热闹得如同过节一样。
大学路上还有很多有历史的私人住宅,其中16号是丁敬臣的旧宅。这位丁敬臣曾是德占时期“参议”,当过三江会馆的会长,开来了几家企业,是早期青岛的名人。
在大学路上走,很容易有一种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的感觉。能看到穿着入时的时尚美女,也能看到穿对襟衣服,长发飘飘的男子,还有携琴持箫的艺人。偶尔转弯进了某个院落,就会发现到了某位名人的故居,惊喜与慨叹接踵而至。
[编辑: 孙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