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海和阿尔及利亚建筑工人同事在青岛合影
5月19日,当9名阿尔及利亚建筑工人同事开始青岛之旅的时候,在海外已经工作了将近十个年头的张鲁海显得异常兴奋。为了请自己在阿尔及利亚的建筑工同事来青岛、北京旅游一次,张鲁海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向阿尔及利亚劳务部门递交申请,一直到现在才完成。据介绍,张鲁海在青建集团阿尔及利亚分公司负责劳务工作,接触到的基本都是一些家境不好的建筑工人,国内到阿尔及利亚的派遣工人没事可以上上网,到地中海海边捞捞海参,晒晒日光浴,阿尔及利亚当地的工人终于也有机会到中国旅游一次。
申请让国外同事到青岛转转 “我们可以说是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筹备这些海外籍建筑工人到国内旅游的事,春节之后,基本就把这件事定下来了。”张鲁海告诉记者,“在阿尔及利亚其实招工非常困难,他们似乎对生活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再加上阿尔及利亚是石油国家,普通家庭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政府的补助,单靠补助,日常生活是完全没问题的。”
张鲁海告诉记者,一个一米长的面包,在当地的价格非常便宜,基本相当于人民币一两元左右,“我在阿尔及利亚已经将近十年了 ,2000年,青建与中建大企业合作,承接非洲最大的医学院项目——奥兰医学院,进入阿尔及利亚。奥兰医学院项目是阿尔及利亚政府为解决地区就医投资的重点工程,是当时非洲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张鲁海说。
在海外跟阿尔及利亚的同事共事将近十年,张鲁海从没奢望过要请自己在海外的同事来“家里”转转,“当时我们也是觉得阿尔及利亚那边的劳务环境并不是很好,大家都不太愿意干,拿到钱之后很快就花完了 ,我们也想让阿尔及利亚的同事看看国内的发展状态,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张鲁海说。
国内派遣工资高两倍左右 在工资待遇方面,张鲁海告诉记者:“国内过去的派遣工和当地的工人,待遇其实是不一样的,国内的派遣工人很多都能拿到五六千,七八千的,但是当地工人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两三千元,但是两三千元在当地来说也是高于他们的平均工资了。”
“其实当地给我们的印象是,相当于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女人结了婚之后,基本不出来工作,没结婚的还有出来工作的,城市建设也并不是特别好,贫富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张鲁海告诉记者,“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之后,国家就会给相应的补贴,这些补贴足够当地人生活了,所以他们的干劲并不是很足。”
“按照当地政府的要求,国外派遣工人和当地工人的比例是有要求的,我们也会从朝鲜、越南等地方招聘一些工人到别的国家工作,但是从来没有招聘阿尔及利亚工人到别的国家工作的。”张鲁海说,“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很多人都是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
据介绍,阿尔及利亚当地工人使用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现使用当地工人及分包队伍约1000人,有效缓解了阿分公司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困境。
当地工人一不高兴就辞职 “阿尔及利亚是原来法国的殖民地,受到法国人的影响也是比较深的,他们喜欢享受,注重维权,只要不高兴了,马上辞职不干了 。”张鲁海告诉记者,“其实阿尔及利亚能培养几个业务骨干真的是不容易,根据我们的统计,每年新招进来1000名当地工人的话,按照惯例70%的人都会辞职,流动率特别高。”
“我们之前经历过,只要当地工人觉得不高兴了 ,马上就会离职,或者第一天发了工资,第二天自动就不来了,就去玩了,喝咖啡什么的。”张鲁海说,“国内的派遣工人完全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在国外显得特别勤劳,基本没有什么花销,发了钱全都攒起来了。”
“国内派遣工人平常的生活说实话其实挺单调的,但是阿尔及利亚的环境好,靠近海滩,这些工人没事的时候就可以去海边捞捞海参,在工地可以打打牌、上上网什么的,还可以在休班的时候到处玩玩转转。”
据介绍,经历与央企近15年的合作,青建成为中建在阿国市场最大的合作单位,承建了奥兰喜来登五星级酒店、阿尔及尔国际会议中心、世贸大厦、铁木森大学城等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地标建筑。公司在发展的同时,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建立了木厂、铝合金厂、贸易公司等,已成为青建在海外最大的分支机构。
当地人只要脑子活,很快变富人 张鲁海在国外工作近十年,留下了一个印象,“其实当地人但凡脑子活一些,很快就能成为富人。”张鲁海说,“我认识一个当地的工人,曾经在我们工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而且还给自己起名叫做李小龙,他在工地跟我们混熟了以后,就开始从材料入手,在当地其他地方采购材料,以低价卖给我们,我们的要求也挺简单的,只要质量过关价格合适肯定就可以,而且还熟悉我们的工作流程和工地需要。”
张鲁海说,李小龙很快成了工地材料的供应商,从一个打工仔成了富人,“其实很多人都可以这么干,但是他们就是思想上转不过来。”张鲁海说。
“这次能请自己的同事来 ,我觉得也很兴奋,希望他们能通过这次旅行改变一些。”张鲁海说,“这两天我们会在青岛玩一玩,后天还要去北京,这些工人的家境也并不是特别好,看到青岛、北京的发展,希望能在回国后带动他们的干劲,也给他们一次出国旅游的机会,如果我们不申请的话,说不定他们一辈子也不会出国一次。”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郭振亮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