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传涛
今后,北京现有高校、医院将探索不纳入编制管理,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保留事业单位性质。5月19日,北京市公布《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提出,北京行政、经营两类事业单位将逐步“转型”——前者“回归”行政机构,后者转为企业。(5月20日《京华时报》) 在北京的这份改革意见中,最受媒体和外界关注的是“事业单位编制将严控总量”、“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的提法。对此,有预测称,改革之后,我国诸多事业单位将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财政也将不再“养人头”。对于3000多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他们也便产生了这样一个担心,是不是以后就全变成“合同工”了?
编制是什么?简单来说,编制既包括一个部门、一个机关、一个单位的设立与撤销,又是个人领取政府公共财政发放工资的体制凭证,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资格。所以,只要是有编制,就可能会吸引无数竞考者。
正是因为编制代表了“吃皇粮”和“稳定”,因此,关于收回北京事业单位的编制,许多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有了疑虑和担心。许多人认为,大学老师和医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最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即便现在的管理体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高校与医院仍然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即便是西方国家,对于体制内的老师和医生,也基本要确保稳定,许多国家还要确保“吃皇粮”。事实也确实如此。所以,比剔除事业单位的编制更重要的是,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去行政化。
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在取消行政级别和去行政化。取消编制,或许在当下只能带给人以身份上的失落感,之于我国事业单位一些根本性的痼疾,恐怕不会触及;而收回行政级别,事业单位才不会像政府衙门一样高高在上,官本位意识才会慢慢变淡。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