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实验小学三个班同时上一节漫画课
5月25日,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落下帷幕。来自各个国家的教育“大咖”们参观了岛城部分中小学,了解目前岛城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情况。实验小学的电子书包是参观的第一个展示地点,让不少人眼前一亮。青岛15中的信息化未来教室也颇受关注,近日刚刚完成了和位于3000多公里以外的日喀则一所学校同上一节课的展示。岛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前列。而市教育局局长邓云峰在24日所做的演讲当中也提到,到2016年,青岛市中小学将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目前岛城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如何?
网络连线三个班同上一节课 学生背电子书包上学,课堂上和老师的交流通过平板电脑解决,每个学生解题的答案老师都可以及时看到……5月25日,参与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各国教育“大咖”们一起,分别参观了青岛实验小学等中小学,近距离了解岛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在青岛市实验小学,一个班的孩子在上课,但是通过网络技术,另外两个班的学生也可以一起,老师还可以跟他们进行互动。通过网络实现三个班级同时互动上课的场景,也引起了外宾们的热烈掌声。
而实际上,这样的互动连线教学并不算稀罕,岛城不少中小学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展览期间,青岛15中与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通过未来教室的网络平台,实现直线距离3000多公里的远程连线,完成了两地学生的第一次共同上课。尽管15中的学生在学校里上课,但在会展中心青岛馆里,两所学校教室里的视频可以同步观看,英语课上,青岛15中的孙艳清老师为主讲,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的刘仕永老师为辅助。课堂上,青岛15中的学生用英语热情地向日喀则的同学介绍了自己,很流畅地表述了自己的梦想;日喀则的学生在15中同学的带动下很快也进入到教学环节中,和汉族老师、同学共享自己的梦想。
云课堂装入“电子书包”带回家 近年来,在岛城的不少中小学校园里出现一道新的风景:试点班级的学生开始使用电子书包,一本本沉重的教科书被一个轻便的电子终端替代。一般说来,“电子书包”即是一对一移动学习方式的一种实现形式,学生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里面装了与普通教材内容相同的各科电子教材和教辅资料,并采用多媒体形式呈现。借助无线网络接入教学平台,进行课堂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授课,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反应。
而从2013年开始,崂山区开始在崂山七中等学校试点建设云课堂,由老师负责将每本教材的知识点精简成一节节3到5分钟的“微课”,上传到区教体局的云平台。学生凭借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在家也可以登录到云平台,想听课,老师随时“在线”。“微课”的概念来自于国外,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重组教学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自己将课本知识进行精讲,提炼出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利用系统制作成三到五分钟的小短片,短片中可以插入图片、视频,还有老师的原声讲解,这样每个知识点就可以做成一个微课,学生在上课时可以自主学习,可以说是一种‘一对一’的授课。”这样的云课堂岛城各区市都有推广,借助于这些网络平台,对于推动各区的教育均衡发展也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各区教育云平台也将开放融合 实际上,近几年中,以“云平台”“云课堂”主题的网络平台几乎市内三区中各区都有,但这些各区建设的网络平台目前大都“各自为政”,仅限于各区市内的中小学生使用,没有实现全市范围的融合。“有些区市的‘云平台’目前只是在自己所在区的中小学中使用,其他学校因为硬件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接入。”岛城一位教研员告诉记者。而这种情况不仅在建设时重复,而且不利于均衡教育的发展。“云平台的建设前期投入很大,各个区自己建设实际上压力也很大,而且仅仅局限在各区范围内推广,也限制了这种云平台的作用,不利于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这种情况也将有所改善。青岛市电化教育馆实施的公共平台从2013年立项建设,到2014年9月,平台应用学校扩大至全市的50所学校,范围覆盖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包含了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而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青岛市2014年出台的《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年)》,计划用三年的时间,逐步为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约100万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将陆续引入丰富的第三方教学资源与应用,并与电子书包、智慧教室等紧密结合,使平台能够整合各种方法与手段,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这种教育资源公共平台的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公共的教育资源平台,可以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市区的优势教育资源,他们也有机会可以上市区优秀教师的课程,对个人、对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提升。”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而他也表示,下一步,各区的教育云平台也将实现融合,真正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孙祥辉
◎相关链接 大会闭幕并通过《青岛宣言》: 信息技术能提高学习质量 由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25日在青岛闭幕,大会通过了《青岛宣言》,提出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学习途径并使之多元化,提高学习质量。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来自90多个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企业的代表出席会议在为期三天的大会上 ,围绕“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主题,通过“教育和信息技术领导者论坛”、部长级圆桌会议以及一系列全会和分会,对“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确保信息质量”、“有关包容性和适切性的终身学习”和“普及有质量的学习内容”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达成了广泛共识,通过了成果文件《青岛宣言》。
“会议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相信本次会议的成果必将对教育信息化产生重要的导向与推动作用,对2015年后全球教育议程的实施和2030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杜占元说。
大会通过的《青岛宣言》提出,信息技术可以用于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培训上。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学习途径并使之多元化,提高学习质量 ,并进一步触及弱势群体,包括农村青年、成人、妇女、女童、校外青年和残疾人。
《青岛宣言》建议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为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在获取“开放教育期刊资源”方面提供便利,并充分评估免费开源软件及开源标准的潜力,特别是对残疾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开放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据新华社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