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分析
社区为啥不愿意给孩子看病 在公立的社区医院工作的一位全科大夫表示,如果孩子只是简单的小伤口,比如蹭破点皮什么的,只需要消毒和包扎就可以的,“这样的不管签不签约,我们肯定会处理,但是如果需要缝针的话,就肯定要上大医院了,因为我们这里没有专门的外科大夫。”这位医生表示,她有着多年的在二级医院急诊科工作的经验,什么样的病情都见过,“小孩感冒发烧的情况,我也碰到过,但是太小的孩子,比如1岁以内的孩子高烧,还是建议上大医院,上专科医院。”而三四岁或者五六岁的稍大一点的孩子感冒发烧的话,“只要有小孩用药,我们就给他看。”
这位大夫表示,将少年儿童门诊统筹放在社区医院,愿望很好,但是现在社区的条件达不到,“关键是3岁以内的小孩,风险较高,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快,治疗过程中也不配合,很小的孩子即使是挂个吊瓶,也需要打头皮针,你说社区医院的护士能打上吗?社区医院也没有专门的儿童门诊室,也没有玩具,没有哄孩子的东西,孩子一旦不听指挥哭闹起来,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病号也是一种干扰,所以一般的社区医院都不接孩子。”
专业医院本身就缺儿科大夫 另外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儿科大夫,这位老大夫表示,“本身大医院里就缺儿科医生,今年又推出新政策,女儿科医生都可以延长到60岁退休,50多岁的儿科大夫本身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允许她干到60岁,一般不会提前退,而社区主要是靠退休的大夫来干,因此接下来的这几年肯定会是一个断层,社区医院想要聘任儿科大夫,会更加困难”,而与此同时,年轻的大夫本身就不愿意到社区来,“社区里的儿童病号本身就少,年轻人来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也不够。”社区医院接诊少年儿童,对大夫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比如一个小孩来了,高烧39℃,这个时候就需要跟家属沟通,如果直接往大医院送,万一路堵会不会发生抽风?是不是需要打一针先退退烧?这些情况都需要家长对医生有充分的信任和配合。”
能办起来的有着自身先天优势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对给孩子看病这件事,稍显乐观的就数香港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中心的赵主任告诉记者,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背靠五医,“从医院管理的层面上看,我们是作为医院的一个派出科室,因此,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夫,只需要医院给我们调配就可以了。”因此,打算请儿科大夫坐诊专职给孩子看病,香港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不需要考虑人员成本,不需要考虑人员工资、劳动关系、投保等诸多事宜。另外,在用药方面,想要进28种儿童药品,他们也是通过医院合作的供货公司来进药,这样一来能够保证药品的渠道正规,而直接请五医的儿科大夫来社区坐诊,医生的执业资格证书也很齐全,都是正规院校毕业,知识体系和经验都相对靠得住。但是,如此先天优势在别的社区医院很难复制。
卫生对社区的建设与医保脱钩 既然社保有这么好的政策,为什么社区医院不能配备上相应的全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呢?对此,某区一位卫生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卫生和医保是脱钩的,有公立社区医院说过这个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部门要求配备的是儿保科,而不是儿科,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配备全科医疗科和中医科,能够设置儿科的社区医疗机构都是从医院转化而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有”。
该负责人表示,全科医疗科其实也涵盖了一些小儿的业务,但是只是一些很简单的门诊,但是作为小儿的专科他们是不能做的。仅限于简单的无风险的门诊诊疗,并不是什么都能干。这位负责人表示,社区医院只要有儿科,就可以给孩子看病,“你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可以给孩子看病,但是有局限性,是从全科范围内给孩子看病,比如发烧比较严重的病情,就不能做,这样对家长对孩子都不负责。”
儿童签约门诊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儿科医生缺乏在本市及全国均是普遍现象。而社区医疗机构里的少年儿童医疗服务资源情况尤为缺乏”,该负责人表示,根据统计数字,全市社区机构共有家庭医生4550人,其中,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医保医师212人,中医专业的359人,社区医疗机构儿科专业医师只有17人,有一部分家庭医生接受全科医生培训,并取得培训证书,可以为少年儿童提供服务。
对于目前社区医院对于少年儿童门诊统筹不太积极,甚至连给孩子看病都非常打怵的情况,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统计数据中少年儿童签约门诊统筹的人数近35万,其中,大部分都是原来新农合享受少儿门诊报销的人员,城区的签约率确实比较低,“一方面是家长对社区医院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另外,在城区医疗资源更丰富,可选择性更大一些,这也是家长的自由选择”,该负责人表示,2015年三险合一以后,将少年儿童签约门诊统筹的政策空缺补上了,社保部门会积极引导少年儿童到门诊签约,不过,现在制度设计上更周全了,少年儿童签约门诊统筹也需要一个过程,“成人签约门诊统筹政策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也是一种观望态度,少年儿童也需要一个过程。”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郝春梅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