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记
多地景区频繁涨价甚至违规涨价的重要原因,在于掌握了景区定价权的地方政府的收入冲动。说白了,面对“不拿白不拿”的门票收入,地方政府自然希望门票经济最大化——门票涨价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 端午小长假期间,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加,景区门票价格又一次受到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7地超过20家景区纷纷表示涨价。其中不乏公开违规涨价,有景区为了规避监管则实行“打包加价”。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地景区票价不断上涨的同时,一些地方的门票收入流向不够透明,有些并没有完全反哺于景区的维护和建设,有的被用于与景区没有直接关系的政府工程,甚至支付当地发展旅游业的广告费。
在不少地方,因为门票收入流向不够透明,从地方政府到相关企业都在“雁过拔毛”抽成,景区门票上涨基本上是“想涨就涨”……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自然应该尽快在《旅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景区门票收入使用范围进行详尽、具体、刚性的约定。对应的“前提”则是,必须尽早建立统一、明确、完善的价格管理制度,完善景区门票定价机制。
对此,相关专家以及业内人士,早有条分缕析的针对性建议。具体到现实中,这些建议缘何一直未能被相关方面以制度固化的方式明确?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窦群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多地景区频繁涨价甚至违规涨价的重要原因,在于掌握了景区定价权的地方政府的收入冲动。说白了,面对“不拿白不拿”的门票收入,地方政府自然希望门票经济最大化—— 门票涨价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
只算门票经济这个小账、不算旅游经济这个大账,是狭隘的也是短视的。对此,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早就指出:地方政府不应对门票涨价抱以过多诉求,反而可以采取景区门票降价甚至免票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而向树立地区品牌、升级经济体系、发展关联产业等转化,比如杭州市采取的西湖免票举措经验就可以借鉴。只是,直到目前为止,能跳出门票经济的窠臼、算明白旅游经济账的地方,还少之又少。所以面对多地景区一轮又一轮的涨价冲动,其一,还需相关方面尽早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督促景区用多渠道晒账本等方式,尽早明确景区门票定价及价格管理方式,明确景区门票收入使用范围。其二,如果不少地方一直只算门票经济账、不算旅游经济账,相关方面亦应有“帮忙”的必要。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