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县路事件:日寇动武找借口(图)

2015-07-10 10:49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侵略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个多月后,日本又向青岛伸出了罪恶之手,在青岛策划制造了“德县路事件”。1938年1月10日,日本军队占领青岛,掠夺资源,开始了对青岛近8年的侵略和统治。

  “我到青岛的第一天,也是青岛人向外逃难的第一天。”1937年7月8日,当端木蕻良到达青岛的时候,刚好赶上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个多月后,日本又向青岛伸出了罪恶之手,用和“七七事变”、“虹桥事件”如出一辙的惯用伎俩,栽赃陷害。8月14日,在青岛策划制造了“徳县路事件”,以一名日本士兵被杀为由挑起侵略青岛的事端,战事一触即发。然而不同于别的地区,八一四事件后,竟密云不雨,并未引起青岛的战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中青岛获得了暂时的平静。

  ■风雨飘摇

  整个城市陷入恐慌中


  1937年7月7日晚,驻守宛平卢沟桥的中国守军与一队在附近演习的日军发生冲突。8日凌晨4时,已完成了对宛平县城包围的日军突然攻城,卢沟桥战事由此开始,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很快侵占了北平。

  坏消息很快传开了,青岛一下子变得不安起来。“我到青岛那天是很容易记的,刚好是卢沟桥事变那天。”端木蕻良,这位留着长发的东北作家刚来,青岛人却已开始向外逃难了。月余后,他离开青岛回到上海,写下《青岛之夜》,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青岛的反应。

  端木说,这会儿的青岛“从南方各大都市到那儿避暑的刚刚快来齐了,顶迟的几班也都在那几天懒懒地登陆了。这又忙着向南,回到汉口、牯岭、莫干山、上海。因为青岛的确是没有租界的”。当时虽然日本尚未进攻青岛,但“时局的紧张,可以从海滩上洗澡人的减少来推断出来。深褐色的皮肤不见了。只白沙一片,和盐水打岸声。”“日本兵天天有登陆的消息传来。后海沿儿开来军舰七艘,在崂山抛锚了。龙口打起来了。”

  青岛史学家鲁海告诉记者,日军侵占北平后,当时不少名人从北平转道天津来到当时因日本尚未进攻而暂时平静,但也是在乱世中风雨飘摇的青岛暂居,或再由青岛转道去其他地方,其中就包括采访过毛泽东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我们登陆的时候,青岛还未被日本海军封锁,但三分之二的居民已经逃走,仿佛是一个放弃了的城市。”斯诺写道,当时他护送邓颖超安全离开青岛后,去西安寻找他的妻子尼姆·威尔斯。据鲁海介绍,斯诺找到尼姆后两人本来要去上海,但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无法直接前往,他们只好再次于当年9月份来到青岛。但斯诺看到那些曾经挤满度假者的沙滩却一连几天也见不到人来这里海浴,“在那些门口紧闭的房舍上空,以及一片寂寥的半死不活的市区,都弥漫着紧张的空气。”

  ■风云突变

  日方自导自演挑起事端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陷入一片战火。但与别的地区不一样的是,日本对青岛并没有马上发起进攻,只是在1937年7月11日,调动台湾附近的日本第三舰队第十战队、第十六驱逐舰赶到青岛,日本航空队一部及新编特别陆战队在大连集结待命。之后,便一直在岸边观察。

  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日本侵略者只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借口而已。

  “日寇造成事变的技术和步骤,每次都循着一个模式,用的一套手法——不外乎士兵的被杀,人的失踪,造出一个定型的口实。”曾任国民政府青岛市长的李先良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

  1937年8月14日下午,五六名日本水兵走到德县路圣功女子中学(今七中)附近时,突然遭到两名骑自行车中年男子的枪击,致两名日本兵身负重伤,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

  德县路事件发生当天,时任市长沈鸿烈立即签发了通缉令:悬赏捉拿这两名开枪者。但通缉令还没有下发,日本就迅速作出了反应。市档案馆史学专家沈复生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纪实》中如是记载:事件发生后仅仅5分钟,日本海军借口两名士兵遭枪击而进入临战状态,10余艘军舰开进前海,炮口对准市区,并有4艘已驶入大港停泊;日本军队征集20余辆汽车集中在海边,以备载运人员武器等。

  次日,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大鹰立即向中方提出“严重抗议”。声称“日军要武装登陆,以保护日侨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称“徳县路事件”的制造者为中国便衣队队员,要求限期交出凶手,否则日本军舰要立即登陆。沈鸿烈认为人证物证俱无,便严词斥责了大鹰的蛮横态度,拒绝了日军登陆的要求,但答应保护日本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以武力相威胁的情况下,青岛方一面会晤日驻青海军司令下村以防止事件扩大,一面向国民党中央报告,请求增兵青岛。为防万一,还秘密调集军队,布防要隘,显示抵抗日军登陆姿态。

  ■子虚乌有

  日本惯用伎俩昭然若揭


  鲁海至今还记得,“徳县路事件”后,日本人在马路中间的人行道上修建了一座坟墓,“是石砌的,还有一块墓碑。”鲁海说,“在马路中间修坟,这举世罕见。”而这座坟墓一直立了近4个月才被清除。

  “德县路事件”中日军所述是果有其事,还是无中生有,以此来制造登陆青岛的借口?

  莱西市民田秋林收藏的一本叫 《沈鸿烈青岛六载琐记》的书解开了谜底,里面详细记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本书的作者是芮麟,时任青岛市政府人事处长等职务。书中对德县路事件真实还原如下:1937年8月14日,日本海军派遣几名日本浪人,化装成中国士兵,携带手枪潜伏在德县路圣功女子中学对面的一条冷僻的胡同内。下午2时,一批日本水兵走过德县路,潜伏在胡同内的日本浪人突然开枪,击毙日本水兵一名,击伤二名。日本军方大放厥词,硬说中国政府无力维持地方治安,日本人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日本海军不得不登陆自卫。

  多年后,李先良在回忆录中也还原了当时的真实情形:“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大鹰赴市府提出严重抗议,沈市长(指沈鸿烈)一面斥责其态度蛮横,非外交官所应具之外交礼仪,并反责问其人证物证均无,何以指为中国人刺杀日兵,如不调查秉公处理,绝非空言恫吓所能了事。当时沈氏色厉语重,使大鹰总领事面色苍白晕然而退。”

  “他们是自己的特务把自己的水兵打死,却借口是中国人杀害了日本所谓的皇军,以此为借口向青岛出兵,手段与卢沟桥事变前所谓的日本士兵失踪案和上海的‘虹桥事件’一样,都是日本一手策划的。”市民桑继光的父亲当时在国民政府警察局任一级警长,虽然父亲已去世多年,但在桑继光小时,常听父亲讲起那时的事情,他都清楚地记得,德县路事件发生的当天,桑继光的父亲刚好休班,第二天上班看到出警记录后才知道出了大事,不过当局上下都明白这是日军“贼喊捉贼”,旨在栽赃中国政府,挑起战事。

  ■迟迟未动

  日军兵力不足暂弃作战


  “德县路事件”发生后,当时的青岛市政当局深深明白,离双方开战不远了,立即秘密成立青岛市防卫指挥部,并抢修山头工事。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但之后事情却忽然出现了转折,日军竟然放弃进攻青岛了。

  “未几,日本总领事馆与海军方面,亦自查悉系该国陆军特务阴谋所为,事后表示不幸事件乃出意外,深感遗憾云云。”李先良回忆说,日本惯用的栽赃伎俩昭然若揭,日本驻青领馆公开表示 “德县路事件”不以武力解决,愿以外交方式谈判处置。但对市政当局增兵日本纱厂一带,日领馆则向市政府提出抗议。沈鸿烈的回答是:“我军驻于我之领土,乃我之主权,非外人所可干预。”数日后,日本陆军天谷支队由日本出发,先抵旅顺,再抵青岛,于海上待命。日本各大报新闻记者20余人自东京抵达青岛访问,探视市政府“有无发生战争危险”。

  “当时日本的主力尚未抵青,在青的日本海军仅有5艘军舰,陆战队不过千人,难敌当时青岛8000余兵力。所以8月14日下午6点,日军就紧急下令,谓上海方面正在激战,在青兵员太少,不宜立即进攻,先以外交途径蒙骗市政当局,待部队集中后再发动进攻。”沈复生书中介绍,双方又进入僵持阶段。真实原因是,中国军队正在上海抗击日军,华北战场日趋扩大,日军兵力不敷分配,无力在青岛新开辟战场。虽然日本内阁8月20日批准进攻青岛的作战计划,责成日军陆海军统帅部执行,但8月23日日本陆海外三相会议认为 “目前华北及上海出兵之时,再向青岛方面出兵,于大局不利,暂时放弃在青岛方面作战方针。”

  据战后日本公布的 《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其参谋部曾决定:“在击溃平津中国军队后,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作战。”于是,日本人在上海和青岛相继制造了 “虹桥事件”和“徳县路事件”。但当时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后兵力不足,便将原定进攻青岛的一个师团调往上海,实施了推迟占领青岛、先撤回侨民的政策。

  放弃战争改为“外交途径”。8月24日,双方几次交锋后达成协议,日方“保证”不在青岛挑起战争,中方则保证保护日侨在青财产。这个协议为日方争取到了时间,在这之后的一周时间里,2万余名日侨及日军舰、飞机撤离了青岛,并将其工厂、商店等财产全部封存。与此同时,预定进攻青岛的日军在日侨完全撤退后也紧急调转了方向,往上海和华北战场奔去,青岛作战计划暂停执行。

  ■觊觎已久

  日本军队曾屡找入侵借口


  “徳县路事件”显示了日本垂涎青岛的野心和侵占青岛的阴谋。

  事实上,日本对青岛觊觎已久。

  早在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后,日本当局采取多种手段,留下了大量的特务机构并开办了一批日资企业,企图从政治、经济上控制青岛,并积极寻觅时机,随时做好武装入侵的准备。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占了东三省,华北局势危急。日本在青岛寻衅滋事,频频挑起事端。当时的青岛地方政府对日对策是“大事不让,小事不争”,不让日本人钻空子。与此同时,对在青岛居住经营的日本人也防范有加。

  日本海军经常在青岛的海面进行军事演习。1934年,萧红在青岛就目睹了这一场景,并将其经历写进小说中。《马伯乐》以青岛为背景创作,小说中马伯乐就是青岛人。他目睹了那年夏天,80多艘日本军舰在青岛海面演习。“看那大炮口,那不都笔直地对着我们的中山路吗?”

  《沈鸿烈青岛六载琐记》中记载,日本人曾多次制造类似借口,想登陆青岛。1935年,海关缉私人员查缉日本浪人走私漏税,日本浪人撕破日本国旗丢入海中,诬赖中国缉私人员撕破日本国旗,是对大日本帝国的侮辱,是对天皇的大不敬。日本海军剑拔弩张,摆出准备登陆架势。中方针锋相对,紧急备战,同时照会日本驻青岛领事,说明事件经过,提出确凿证据,揭露事件纯属捏造诬赖。

  1936年11月,日本方面借口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罢工,调集9艘军舰驶来青岛。12月3日,日本派遣海防军陆战队1000余人强行武装登陆,进占四方、沧口等地区,封锁交通,逮捕中国工人,捣毁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等部门,形势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七七事变”后,日本为了配合德、意在欧洲战场的世界大战,发动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侵华战争,相继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广大地区。8月初,日本内阁又批准了军方进攻青岛的秘案,行将武装侵略青岛。但日本军方的如意算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发一枪一弹占领青岛,于是采取军事威胁和政治诱降双管齐下的策略,先在青岛附近海面集中大批军舰,大造声势,宛如战争爆发迫在眉睫。中方看到情况紧急,积极备战,摆出不惜一战的姿态。日本海军看到青岛戒备森严,无隙可乘,未敢贸然登陆,日军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这才制造了青岛“德县路事件”。

  ■我家的抗战故事

  不给二鬼子理发


  讲述人:庞厚云

  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了咱山东,那年我16岁。在老家胶县实在过不下去了,便跟着东邻大叔来到了青岛,托人找了家理发店学徒,4年后出师。但一时又找不到活干,得亏一个熟人介绍我到四方机厂南公司理发室。我听说是专门给日本人理发,心里不想去。师傅说:“不干吃什么?凑付着干吧,你老娘还指望着你呢。”俺想想师傅说得也对,就这样干上了。

  南公司理发室的活不多,得空便瞒着日本人免费给中国工友理发。可俺这个人有个倔劲,就是不愿给二鬼子汉奸理发。为此,也得罪了不少这样的人。半年以后,祸从天降,差点要了我的命。有一天下午我正给一个日本人刮脸。忽然进来了一个身穿日本服、说日本话的人,叫我给他理发。这时候,一个在屋里玩的工友偷偷地对我说:“他是条狗!”我一听就火了,冲着他说道:“对不住,咱专门给日本人干活的,假的不伺候。”他见我识破面目,还讽刺挖苦他恼羞成怒。为此我俩差点动起手来,最终也没给他理发,他就气冲冲走了,扬言让我等着。

  几天以后的一个中午,我吃完饭回到理发室,进屋一看,屋里给砸了个底朝天,桌子翻了,镜子碎了……正纳闷时,忽然进来两个日本人,不由分说便将我给绑了。他们把我和另外两个工友带到工厂守卫室的一个小黑屋子里,说我偷了他们的东西,不承认就毒打、压杠子,还用掺了火油的水壶不住向我嘴里灌水。就这样好几天,将我折腾得奄奄一息。后来日本人知道偷东西的是一个日本人,才悄悄将我们放了。我被拉回老家,经过调养,总算保住了一条命。每当我胸前的疤痕隐隐作痛时,就想起了日本鬼子欠我的这笔血债。

  焦土抗战

  1937年8月14日,德县路事件发生后,局势由一触即发突转缓和,8月底日本开始撤侨。随后,当时的青岛市长沈鸿烈奉行国民政府消极的“焦土抗战”策略,炸毁了日本在青的大部分企业;将装满砂石的5艘军舰和5艘小火轮沉海阻塞港口航道;为保存经济命脉,四方机车厂等厂矿企业向内地迁移……“七七事变”发生5个多月后,沈鸿烈率海军陆战队、保安队、警察9000余人及部分官员、眷属向鲁西南一带撤退。1938年1月10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青岛。此时的青岛是一座工业废墟和仅有5万人口的空城。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