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得天下,固然有多种原因,但能够选贤任能,让人尽其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单就军事层面而言,我军可谓将星云集,今天要讲的谭希林就是其中一位。
谭希林将军早在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中共若干重要历史节点他都有参与。他指挥过军队,负责过工程,晚年又从将军转行做了驻外大使,可谓多才多能。当然,既然是《发现青岛》,肯定要提及他跟青岛的重要关系。您也许有所不知,作为青即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正是谭希林率部解放了青岛。
井冈山上人称“救驾将军” 谭希林,原名谭载章,190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沅嘉湖石头嘴村。谭希林自幼家境贫寒,父亲谭海清是个制陶艺人。为了让谭家出个读书人,父母节衣缩食,把9岁的谭希林送进私塾读书。天资聪颖的谭希林小学毕业时品学兼优,考入省立工业学校,但终因家贫辍学。
当时正是工运高涨时期,1925年1月,失学后的谭希林进入湖南第一纱厂做工,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同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先是参与了纱厂的罢工,后又参与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大罢工,险些丧命。谭希林的妻子吴文彬晚年回忆这一时期时曾说:“希林真是有‘命’,一生中总能遇到好人指教引路。1925年底,他和许光达等由组织安排,几经辗转到达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来自全国的300多名工运、农运骨干,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萧楚女、彭湃、恽代英等革命家讲授的政治、军事、社会实践等课程,参加了海陆丰社会调查,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希林的革命觉悟和革命理论有了明显提高。”1926年1月,谭希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编入工兵科学习。
谭希林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始终对局势有着冷静的判断。即使国共分裂,共产党危急之际,依然对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当时他已经升任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副连长,还是毅然参与了南昌起义,并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连长,参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井冈山的条件是艰苦的,谭希林曾回忆:“我看到过毛委员,穿一件灰色汗褂,一条灰色裤,颈上围披一条又长又粗的毛巾。他这条毛巾既用来揩汗、洗脸,又用来洗澡。脚上穿着一双草鞋 ,卷起裤脚,手里拿着一把雨伞。在行军的路途中,由于毛委员的脚被草鞋打破,肉已溃烂,走路很困难。红军战士们搞了一副竹子担架要抬他走,他拒绝了。”可环境愈艰苦,谭希林的信仰愈坚定,吴文彬称:“希林在革命实践中认准了毛泽东,对毛主席忠诚不渝。一次,毛泽东在一个山村宣传发动群众,被一支地主武装围困。当时毛委员混在群众中,虽没有暴露身份,但处境很危险。希林闻讯后,不顾安危,立即率领二连前去解救,击溃了地主武装,为毛泽东解了危。希林被战友们誉为‘救驾将军’”。
“救驾将军”不光能保护领袖安全,也擅长组织作战。著名的黄洋界战斗,谭希林就参与其中,且立下奇功。黄进琪在《从“救驾将军”到驻外使节》一文中说,当时湘军向黄洋界发起猛攻,有人说:“要是有门炮就好了。”在场的贺子珍说:“茨坪军械所有一门缴获的迫击炮。”说着,她从阵地上叫上哥哥贺敏学和谭希林等,几个人顶着烈日把150斤重的迫击炮抬上黄洋界,并在军械所仓库找到仅有的3发炮弹。这时敌人开始了新一轮进攻。谭希林指挥部队将迫击炮瞄准设在源头村腰子坑的敌军指挥所。第一发炮弹打出去,没响;第二发炮弹打出去,仍没爆炸;最后一发炮弹,谭希林亲自指挥装填发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正好打进敌人指挥所,湘军指挥官应声倒地,敌军一片混乱。敌人误认为朱、毛率领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命令部队后撤。就这样,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险击溃两个团敌人的进犯。毛泽东听到黄洋界战斗胜利的消息,十分高兴,挥笔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著名诗句。
长征路上指挥乌江架桥 谭希林不光参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此后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当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一路上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而强渡乌江无疑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中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谭希林现场指挥乌江架竹桥。
现场指挥乌江架桥,这与谭希林在长征前的任职有密切关系。1931年5月,谭希林已经调任红一方面军南路临时指挥部司令员,但因战斗失利受到不公正的处分。因他早年在黄埔军校工兵科学习,旋被调任瑞金红军学校任工兵连连长。长征开始不久,又升任中革军委干部团工兵营营长。党史研究专家叶青松曾在《党史博览》刊发文章《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首任军长谭希林》,讲述了谭希林的架桥往事。1934年12月31日夜,部队在乌江边上守岁迎新,工兵营驻在离乌江30公里的一个村子里。这是部队在长征途中过的第一个元旦,指战员们和往常一样,做些“击鼓传花”之类的游戏。正当玩得起劲时,上级传来命令:部队立即出发,拂晓前赶到乌江江界渡口 ,执行架桥任务。
谭希林率工兵营连夜出发,一路上思考了许多问题:这条水上道路怎样修?要多少器材?器材从哪里取?强渡分队什么时候过江?到达江边后,谭希林立即召集连长、指导员和排长们研究架桥计划,把路上思考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研究。根据江水的深度和流量,他们决定扎竹排搭浮桥。制定出架桥的具体计划后,谭希林立即上报指挥所。指挥所同意了工兵营的意见,并马上命令步兵和工兵一起去砍黄竹,后面的部队帮忙搜集绳索、门板、木材、箩筐等架桥器材。在谭希林的指挥下,部队按作业顺序编成器材供应、编制竹排、架设、投锚、救护、预备等9个作业组。乌江架桥作业就这样有序展开了。乌江又名黔江,两岸悬崖绝壁直刺青天,江面波涛汹涌,河床暗礁林立。在谭希林现场指挥下,经过紧张的36个小时作业,浮桥终于跨过了乌江。
1935年1月3日至6日,红军主力部队扛着红旗,以四路纵队快速从浮桥上通过乌江。毛泽东走过浮桥,连声称赞:“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6日下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当跟踪的国民党军追到江边时,红军早已将浮桥拆毁,开到乌江江界渡口百里之外了。
谭希林被调到新四军 在此后的抗日战争中,谭希林亦参与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抗战初期,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留在陕北的部分部队组建了八路军留守兵团,谭希林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敌后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1939年6月,谭希林被派往前线,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
这一时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各方势力的关系错综复杂,国民党军也不断制造事端。1940年7月,谭希林调江北游击纵队任司令员。这时候,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和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等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掀起了反共高潮,调动部队向新四军摆出进攻态势。一时间,江南江北阴霾笼罩。
《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首任军长谭希林》披露了当时八路军的政策。当时谭希林到江北指挥部请示工作,刘少奇说:“现在时局逆转,国民党准备投降。我们必须明确认清,反共是投降的准备步骤。因此,我们不仅要打鬼子,还要准备反摩擦。现在看来,摩擦是非反不可,否则就犯了原则错误。而且,如果不在反摩擦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敌后就没有我们的地位,就没有我们的根据地,抗日统一战线也就统一不起来!”刘少奇特别叮嘱,必须反对“挨打观点”。他说:“军队嘛,就要打仗,人家来打你,你也要去打人家。有些人不这样想,等人家打上门来了,就把部队拉出去打游击,这是被动的‘挨打观点’。能够搞几个根据地,脚踏实地地发展,不比打游击好吗?”谭希林问:“把人家打跑了,国民党会有好县长派来吗?”“自己派嘛!”刘少奇说,“省长我们也能派出来。我们有一个县,派县长,有几个县,就派专员。”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谭希林任重建后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旅长兼政委,他指挥部队打下定远县,刘少奇派来了魏文伯当县长。几天后,谭希林又率部打下了滁县、凤阳的一些地区。地区扩大了,随即成立了定(远)凤(阳)滁(县)办事处,魏文伯兼主任。
1943年9月,谭希林调任新四军第七师代理师长,并兼任中共皖江区党委常委。谭希林指挥部队,参加了建立、发展、巩固抗日根据地,扩大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