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记
职业中介本是帮人介绍工作的,可对于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在找工作时,一不小心真的就会被拉到临时“献血”的队伍中。日前,记者亲身体验了一回此类“献血”的全过程。在记者看来,对于收入微薄的人群来说,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打血工”,即临时通过中介来变相“卖血”。两天时间,抽400毫升血,500元的报酬,对于普通的市民来说,这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回报率。但是对于缺钱的人来说,500元也绝不是小数目。 通读报道可以发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卖血”也满是辛酸和无奈。但在“理解”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艰辛和不易的同时,还有几点我们无法理解。
其一,这些农民工到底是在替谁献血?从报道中可知,两天时间里记者确认,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确是代替某些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在献血。但这些企事业单位和集体的一些人,为何愿意花高价雇人来献血呢?这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其二,血站在整个利益链条中扮演什么角色?在“中介卖血”的着整个利益链条中,血站及其工作人员对“有偿卖血”是否知情,是否参与,无疑都需要追问。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无偿献血率仅为9.5‰,而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对区域性、结构性缺血等现状,有业内人士希望通过打通全国、省内、医疗机构与供血单位之间的信息通道,有针对性地采集和使用,同时做到公开透明,消除公众疑虑。类似的建议,无疑说到了点子上。在各种各样的利益裹挟之下,如果信息不能公开透明,“卖血黑市”屡禁不止不说,最终因此受伤害的无疑还是继续输血的病人;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这样恶性循环的潜在受害者。
相关新闻详见本报今日A30版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孙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