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几天,就是青岛移植受者联谊会“青谊之家”成立一周年的日子。随着移植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移植患者而言,怎样才能长时间健康的生活,已经代替手术能否成功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昨天上午,由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和青谊之家联合主办的肝移植“寿星”交流会在青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肝移植受者齐聚一堂,其中还包括近30名术后超过10年的肝移植“寿星”。
开着“大奔”奔青岛 “你脸色好多了!我都认不出来了! ”、“我给医生们画了漫画,下次给你们带来看看! ”……昨天上午,青大附院学术报告厅门口格外热闹,80余名肝移植受者从全国各地赶来。因为共同的肝移植经历,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是老友,许久不见格外亲密。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生们则忙着帮移友们登记,在聚会前让移友们先做一次体检。
“我们开着‘大奔’又来了,待会看看化验单,别有‘小飞机’。 ”一名移植受者热情地打着招呼,站在一旁的记者却有些纳闷,赶紧上去问问究竟。原来,“大奔”指的是移友们肚子上留下的疤痕,因为酷似汽车车标,就被乐观的移友们称为“大奔”。而“小飞机”则说得是化验单上不正常的指标,因为都是小箭头,被大家戏称为“小飞机”。走廊里,移友们互相帮忙看着化验单,交流着身体情况,就像家人一般。 “这次举办活动,也是为了让肝移植受者了解术后的生活、保健和运动等,我们从全国请了近30名术后超过10年的肝移植受者,希望能给其他人一些启发。”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医生饶伟说。
带头老大哥今年“17岁” 一名器官移植受者告诉记者,对于他们而言,既有一个“原装”生日,还有一个“组装”生日,很多人把“组装”生日,也就是接受器官移植的日子,看得更加重要。因为感激来之不易的重生,移友们互相之间的称呼,都是以这个年龄来计算的。为此,肝移植术后17年的吴健,被很多年龄比他大的人一口一个“吴大哥”叫着。他的“年龄”几乎是国内最长,至少在北方还没有人能比得过。
“我是特地从北京过来的,跟移友们分享一下我的经历,也让更多的人有信心。我是1998年手术,之前乙肝肝硬化,两年多的时间卧床,米饭都不能吃,只能把吃煮烂的面条。有时还吐血,非常严重。最后是死马当活马医,现在身体很不错。不过个体之间毕竟有差异,希望各位移友要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因为别的移友怎么说,自己也要改,不能攀比。”吴健说。吴健还找出自己多年的化验单,给移友们讲述自己发生排异和自免肝的情况,提醒移友们注意。除了吴健,昨天还有9名肝移植“寿星”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一些前来参加聚会的“年轻”受者拿起相机,拍下他们介绍的幻灯片。
山东第一人分享融入社会 昨天的交流会,山东省器官移植联谊会会长凤斌也被请来分享经历。 2001年,34岁的凤斌因为乙肝肝硬化,为了保命选择了肝移植手术。作为山东省第一位接受肝移植手术的病人,他当年的手术备受关注。如今,已经“14岁”的凤斌总是热情帮助肝移植受者,好心肠让他在全国都有名。
经历一次生死考验,凤斌坦言对于金钱和名誉都看淡了。但为了生活,必须重新融入社会。因为自己的患病经历,一开始很多单位不敢给他提供工作。“我们既然做了手术,那就要告诉自己,已经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不会比别人做得差,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凤斌说。除了工作,凤斌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联谊会的工作中。凤斌有一个小本,上面细心记录了百余名移友的“组装”生日。移友们一旦身体出现问题,他立即帮忙联系医院和医生。不幸有移友离开,凤斌一定会和家属一起送完最后一程。
青谊之家成员超百人 “我是2003年9月进行的移植手术,再过4天我就‘12岁’了。”来自青谊之家的王黎一上场,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术后的他酷爱运动,曾多次参加移植运动会,获得世界亚军和中国冠军。王黎所在的青谊之家,以宣传器官移植,积极推动器官移植事业发展为宗旨,成员已超百人。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自去年成立以来,已经完成肝移植手术95例,其中今年39例,肝移植手术完成数量居全省首位。其中,完成6例无输血肝移植,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两例原位劈离肝移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成3例亲体肝移植,完成3例肝肾联合移植,均为省内首家独自开展。记者 马晓婷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