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志华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求助,称想买一种名为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的药,以治疗幼儿痉挛症。今年6月1日国家药价放开以前,这种药的价格被控制在7.9元一支,是典型的廉价药。然而,此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处于“买不到”的状态,在黑市上已经飙升到3800元一盒的天价。但记者从厂家了解到,这种药目前库存超过5万支,完全不能说紧缺。(9月21日《现代快报》)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前,为何会出现大量库存与“一药难求”并存的现象?求药的帖子满天飞,而药企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查阅,药企的电话可随时拨打,且药企还专门开通了一条服务专线,“大量库存”的信息应该可随时获得,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供求之间连起码的信息沟通都难以建立?
信息不畅,首先与药品流通的相关规则有关。从制度设计看,药企不能直接与患者进行药品交易,个人购药,只能通过医院和药店。而医院进药,也需经过招投标等程序,不能随心所欲地自行向药企购药。也就是说,在药品供需之间,必然要经过关键的中间环节,即各级药品代理商或经销商。如此制度设计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延长了信息链条,增加了信息梗阻。
信息不畅,还存在人为因素的可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拿不到药,但以3800元一盒的高价,却能在网上找到“经销商”,说明有人借信息不畅之机哄抬药价,赚取黑心钱。且此前有患儿家属致电药企的专线,并按接线员的提示拨通业务员后,药企内部的业务员也直接表示没药。
救命药作为不常见但又少不得的药品,极容易成为囤积居奇的目标。因此,对于廉价救命药紧缺现象,仅靠调动生产积极性还远远不够,若信息沟通不畅,即使生产出了足够的药品,也可能出现大量库存与“一药难求”并存的怪现象,必须搭建起廉价救命药的交易平台,及时准确地发布供求信息,方能借信息的力量破解廉价救命药短缺难题。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