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勇海
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于今年1月至8月暗访了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共21个市、区、县,与百姓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317个政府部门的为民服务电话,结果显示平均合格率仅为36.9%。(10月3日《京华时报》) 设立便民电话本是便民之举,其合格率不足四成,有违便民电话设立的初衷,也是对民心的极大伤害。市民拨打便民电话,往往是遇到麻烦或困难,需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政府便民电话,说穿了就是公共服务热线,应本着亲民爱民、服务于民、为民解难的原则,提供免费、方便、及时、畅通、明确的服务,怎可敷衍了事,失信于民?很多便民热线最终沦为“冷线”,原因恐正在于不能及时接听、业务不熟练、态度不热情,或给老百姓以误导,甚至老是“占线”、变相“拒听”,让市民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对便民电话存在的诸多乱象,有关部门再也不能无视,必须打通这个联系老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民情纽带。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晓军曾经建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接听电话所有环节都动态地公诸于众,既接受上级部门监督,也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还要接受当事人和老百姓的监督,以保证其真正发挥作用。这个建议很好,如何把接听电话所有环节都动态地公诸于众,值得各地探索。
还应出台每个便民电话的考核办法,把便民电话“能接通”“有记录”“有汇报”“有结果”等指标,作为相关部门或单位的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或明察暗访,并对不合格者进行处罚。如此,才能倒逼相关便民电话不再是“不便电话”或“聋子耳朵”,便民电话也才能重新取得公众信任。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王泯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