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房车游遍24国 青岛退休夫妇"潇洒走世界"

2015-10-22 07:1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近年来,自驾游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可青岛退休市民老沈夫妇比很多年轻人还要潇洒,两人刚刚驾房车穿越了“新丝绸之路”。今年5月2日,他们从青岛出发,10月20日返回青岛,历时近半年,沿第一亚欧大陆桥,穿越亚欧24国,行程4万多公里,乌兰巴托、莫斯科、赫尔辛基、奥斯陆、哥本哈根、巴黎、里斯本、罗马、慕尼黑……这些城市都留下了两人的足迹。老沈说,自己还有个更大的梦想——开着青岛本土产的房车穿越白令海峡。

  ■准备

  带上“菜篮子”说走就走


  10月21日上午,记者在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见到了老沈,他前一天刚返回青岛,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带着房产来做检修,为下一次出行做准备。这辆陪老沈夫妇环球旅行的房车车顶,贴着此次途径国家的国旗,车尾部贴着行程图。

  被问及开房车出游的念头,老沈说要从两年前说起。“当时我们出国去玩,看到很多房车在路上跑,太拉风了。”老沈说,得知青岛就有生产房车的厂家,于是花50万元买了一辆,沙发、卫星电视、冰箱、浴室、餐桌、厨房、双人床等设施一应俱全。

  今年5月2日,60岁的老沈刚刚退休,有了房车后,他带上妻子王女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0辆房车队伍踏上征途。“这半年时间,房车就是我们的家。”老沈说,担心吃不惯国外的食物,出行前他带了30斤面、30斤大米、一箱挂面、一箱午餐肉、60包榨菜、青岛特产20盘肉脂渣,油盐酱醋都也都备齐了,冰箱里还准备了酸奶、饮料和鸡蛋。每到一个地方,除了下馆子品尝当地美食,老沈夫妇还会去超市买新鲜的鱼肉,在房车的厨房里自己动手烹饪。为了丰富旅行生活,老沈还带了鱼竿、篮球和羽毛球拍。

  ■经历

  在挪威北角苦守极光


  这次行程,老沈夫妇自二连浩特出境,穿越整个俄罗斯,最西到达葡萄牙里斯本,最北到了欧洲大陆极北点——挪威北角。“我们是7月份的北角,当时还穿着短衣短裤,那边晚上气温特别低,已经接近零摄氏度了。为了拍摄极光,我趴在窗上等了整整一夜,结果也没拍到。”说到这儿,老沈显得有些遗憾。

  在法国,老沈夫妇被庄园主邀请到酒庄里,品尝了正宗的法国红葡萄酒;在贝加尔湖畔,从不吃淡水鱼的老沈“破天荒”尝了鲜,大呼美味;在荷兰,他们又来到梵高故乡看教堂的向日葵……

  “在欧洲许多国家,当地人都非常热情。”老沈说,在意大利时,他坐在路边喝啤酒,两个邻桌的姑娘主动给他带上花环,还拉着他合影留念。还有一次,他在湖边钓鱼,一个外国小伙送上自己的鱼竿,而他送了一盒鱼钩作为回礼。

  ■梦想

  驾房车穿越白令海峡


  出国在外,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虽然对外语一窍不通,可并不妨碍老沈夫妇与当地人交流。“‘哑语’是世界通用的。”老沈开玩笑说,出国全靠身体语言交流,有一次在俄罗斯,他们想在商店买牛奶,可又不会说,他灵机一动,一边在头上比划着牛角,一边学牛叫,然后又做了挤牛奶的姿势,当地店员一下就明白了,如果遇到买大件物品时,就用翻译软件帮忙。

  回青岛后,老沈又开始规划下一次的行程。“我们计划去东南亚,带上我的老岳母。”老沈说,他准备先带老人到海南,在海南过完年,再驾车去东南亚,全程估计用1到2个月时间,明年5月再开房车进藏。

  “我们俩的目标是十年内开车行遍全世界。”老沈说,穿越了亚欧第一大陆桥后,他还有个更大的梦想——穿越白令海峡,“等白令海峡有大桥贯通,一定要第一个开着房车穿越到美国、加拿大自驾游!”

  4万公里跑下来

  油费花了6万元


  开房车出游,最大的花费就是油钱。老沈算了笔账,这趟行程总共4万公里,加油花了近6万元。“吃、住、行解决了,其他费用可以忽略不计,最多就是买点当地纪念品送给家人和朋友。”不过老沈提醒,自驾游最担心是中途车况出问题,尤其是出国游,此次一同出行的房车队伍中,有两辆车刚到贝加尔湖就中途抛锚,当地修车厂又没有匹配的零件,车主签证到期只能乘飞机回国,非常麻烦,“大部分房车是手动档的,车主一定要注意保护离合器。”

  ■提醒

  出国自驾游要准备啥手续


  自驾出游要哪些手续?老沈介绍,出发前要办理一张驾照证明,这样就拥有了在国外开车的资格。这次穿越的亚欧24国,除了蒙古和俄罗斯需要单独办理签证,其他都是欧盟国家,他们在德国办理了申根签证,这样就可以畅通无阻了,“这次没去英国,就是因为要单独办理签证,比较麻烦。”

  出国不光人需要护照,房车也需要。老沈从二连浩特出境,在出境关口为房车办理了国籍识别标志卡、机动车辆(船舶)入出境查验卡等,有了这些证件,车辆才可以在国外通行。

  出国在外,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虽然对外语一窍不通,可并不妨碍老沈夫妇与当地人交流。“‘哑语’是世界通用的。”老沈开玩笑说,出国全靠身体语言交流,有一次在俄罗斯,他们想在商店买牛奶,可又不会说,他灵机一动,一边在头上比划着牛角,一边学牛叫,然后又做了挤牛奶的姿势,当地店员一下就明白了,如果遇到买大件物品时,就用翻译软件帮忙。 本报记者 刘家冕(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