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退回到五年前,家住麦岛社区的王老太肯定不会想到,在社区医院她就能看上三甲医院的专家号,而如今,她不仅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这样的待遇;82岁的退休职工王岗患有脑梗死后遗症,一直卧床在家,在享受到医疗专护待遇后,除了有专业医护人员护理,花费也大为降低……为了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给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青岛市加快医改步伐,创新制度保障,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让百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
■医联体遍地开花
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
麦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市首家紧密型医联体医疗单位,市立医院派驻多名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到该中心常年坐诊、教学和培训。“以前我们来社区服务中心只能做个心电图,但是不能诊断,但自从有了‘医联体’,在这里做完心电图传回市立医院,几分钟诊断结果就传回来了。”年近七旬的王老太告诉记者,以前生个病就去大医院,排队不说,每次都得把孩子喊回来带着去,非常麻烦。如今,在社区就可以预约到市立医院的专家问诊和做检查,真是省了不少事儿。
如今,像这样的“医联体”已经在岛城遍地开花。2014年8月份开始,岛城各大医院纷纷建立起医联体,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共建起大大小小近150个,涵盖189家医疗机构,在全市医联体内共派出管理人员83人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派出医务人员2020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0292人次,实施手术1458次,为门诊病人服务115425人次,双向转诊下转1186人次,逐步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市立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有社区有了好医生,居民才会愿意“首诊在社区,小病在社区”,才会改变去三甲医院挤破头看病的习惯。
■走出去请进来
找院士看病不再是奢望
以往,请个国际知名专家来青岛做手术,真可以算得上是稀罕事儿。但近些年来,青岛各大医院“走出去、请进来”,纷纷牵手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院士专家团队,邀请“外援”来给咱青岛人做手术,已经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今年3月份,青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青岛市医疗卫生“三优工程”推介签约会,青岛市卫生计生委、11家大型医院分别与来自北京、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美国等国内外的一批知名医院、医疗机构签约。
莱西小伙史佳翔(化名)就是“三优工程”的受益者。医生在他脑干旁发现一个巨大肿瘤,一家人连夜奔波千里进京求医。中科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教授接诊、确诊之后,主动将他“转诊”回到青岛当地。今年6月2日,赵院士百忙之中亲自来青主刀,为小史顺利完成了这一难度极高的手术,成就本市“病有良医”又一段佳话。
除了这些院士带着自己的团队来青岛之外,还有很多国际医疗机构也和岛城各大医院开展合作。市卫计委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本市已成功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国家和地区的一批知名医疗机构、院士专家团队达成了合作共识,累计就67个项目形成了合作意向,达成合作协议60个。
■青岛探索成示范
4万人享长期护理待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医疗和养老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关注,特别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面临“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困境,老人健康难以保障,家庭也承受着开支巨大的负担。青岛市于2012年在全国首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从今年1月起覆盖范围扩大到农村,覆盖人群810多万人。
82岁的退休职工王岗患有脑梗死后遗症,一直卧床,左侧身子不能动,以前一直在家伺候。今年7月送到青岛乳腺病医院医疗专护中心,按照本市长期护理制度,王岗可以享受制度中的医疗专护待遇。根据规定,参保职工在专护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能够报销90%。
据市社会保险事业局统计,享受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患者个人自负比例仅10%,年人均负担1400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住院难、看病贵”问题。目前,青岛市各类护理服务机构已发展到500余家。本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实施3年来,已有约4万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享受了护理保险待遇,平均年龄80.2岁,支出护理保险资金9亿多元。
长期护理保险被国外称为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之后的“第六大保险”,青岛市的探索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山东已在全省推广青岛经验。
而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是依托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独立架构的一项“子制度”,青岛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障更多的在于今年新出台的《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该办法将原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医保制度整合为“三险合一”,是一种统筹城乡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实施以来,城乡医保待遇稳中有升,医保保障额度大幅提升,公平普惠、统筹城乡的医保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广大农村参保居民是最大受益群体。
■筑巢引名医院落户
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均衡
2011年5月,青大附院黄岛院区启用;2011年8月,青岛市妇儿医院辽阳路院区启用;2013年12月,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正式开诊;2014年7月,市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开诊……为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岛城已有不少新的医疗项目投入使用或已开工建设。
在东部,在建的青大附院东区综合病房楼将新增床位600张,预计2017年10月投入使用。市立医院东院二期门诊住院楼项目建成启用后将新增550张床位,东院的床位总数将达到1750张。同样在筹建二期的还有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医院二期计划在2016年年底竣工,到时将新增床位1600张。前不久,市妇儿医院二期已开始投入使用,目前各科室正陆续搬入。
在高新区,位于红岛的青岛市市民健康中心日前已经开始动工建设。青大附院、市传染病医院、市胸科医院、青岛眼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将共同入驻市民健康中心,一期工程就可提供2000多张床位。
在北部,山东省立医院青岛医院项目落户即墨省级经济开发区创智新区,标志着即墨将拥有青岛北部首家具有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据了解,山东省立医院青岛医院将打造成为胶东半岛乃至全国的高水平综合性三级甲等股份制医院。总床位1800张,可有效解决当地和周边地区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目前,主体结构工程已经完成,并将于2017年投入使用。
未来几年,岛城西部老城区、东部城区、高新区和北部地区,都将有大型三甲医院分布,充足均衡的医疗资源布局,将让百姓看病享受到更加便利的服务。
■相关新闻
岛城加快医改步伐
“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求,2013年2月1日,原胶南市、即墨市等8家县级公立医院进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10月1日起,又在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15家县级公立医院进行第二批改革试点。目前,23家试点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管理指标体系。除县级公立医院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步伐也在加快。此外,本市还不断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仅2015年前8个月,共计为群众减轻用药负担3.63亿元。在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至人均50元,居全省第一。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