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彪
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前夜,这天夜里,各种“妖魔鬼怪”都会纷纷出来活动。最近,国内不少幼儿园、中小学校也提前进入了万圣节前夜,陆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万圣节活动。吉林省二实验小学赵老师认为,万圣节涉及一些扮鬼怪捉弄别人的活动内容,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对节日文化的了解不深,很容易扭曲孩子的认知,因此不建议孩子接触这些事物。(10月31日《长春晚报》) 万圣节,在西方又称为“鬼节”。据说,万圣节前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活着的人自然惧怕鬼魂夺生,于是人们在这一天会熄掉炉火、烛光,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试图将鬼魂吓走。而其演进和流传到现在,西方人已经失去了当年“驱鬼”的意味,完全把这个节日当成了一场盛大的狂欢:每每到了这一天,许多玩家都会以极大的热情,“装神弄鬼游大街,把自己妆扮成鬼怪,既能吓到别人,还能娱乐自己。”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娱乐精神,不知从何时开始,西方的万圣节同圣诞节、情人节一样,悄然流传到了中国。每逢万圣节来临,众商家就早早瞄准了这个商机,魔鬼面具、超人、蜘蛛侠、海盗服装及仿真蜘蛛、南瓜灯、巫婆帽……这些元素的叠加,让不少年轻人包括小孩都动起来,甚至连一些幼儿园都将其作为一项家庭作业来安排,旨在为万圣节做准备。据报道,北京一家长为给3岁女儿完成万圣节作业 —— 制作南瓜灯,不小心竟刺破指动脉而被送往医院。当这名家长把事情经过发上微博,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万圣节,与其说是“闹鬼”,不如说成了“闹人”。作为一个舶来的小众节日,其娱乐精神固然值得肯定,然而在商业气息和市场炒作的双重夹击下,当下众多年轻人甚至小孩都喜欢大过万圣节,有的甚至借机“吓人”,极易让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而少数教育机构还为此专门开展这样那样的活动,更表明教育和引导责任的走偏。因为向未成年人传递恐怖迷信等信息,本身就有悖教育伦理,容易“娱弄”孩子的认知。
其实,我国并不乏弘扬真善美的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其虽然属于“鬼节”,但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而是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如今似乎被“洋节”抢占了风头,不免让人叹惜。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偏颇,值得深思。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