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大会馆与商贾大亨的历史过往和传奇故事

2015-11-03 14:2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地址:馆陶路13号;成立时间:初建1902年前后,1908年改组

  会馆多爱国义举,傅炳昭“书”鲁商传奇


  馆陶路上,车流密集,然而,对比老街区,这里仍然显得有些安静。一段长长的大理石墙壁止住了记者前行的脚步,此地便是齐燕会馆旧址所在地。隔着栅栏,可以看到一段20级的长台阶,上去后是一栋亮黄色的二层建筑,四根高大的罗马柱支持着前突的门楼,建筑带有欧洲风格,与中山路上的德式建筑相得益彰。街道上也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被这道石墙长廊吸引,纷纷拍照留念,在他们头顶上,一棵高大的梧桐宛如从墙壁中长出来一般,静静地凝望着脚下的游人和来往的车辆。

  这所会馆里发生过什么传奇故事?有哪些风云人物来过这里?梧桐无言,我们只能逆时间而上,到历史深处进行探寻。

  “我来田岛问英雄”

  齐燕会馆最初并不是建在馆陶路,因为早在“1901年(也有说法是1902年),山东籍商人便创立了最早的山东会馆,后来朱子兴等河北天津籍人加入后,于1908年(也有资料称为1907年)改组为齐燕会馆”(《大鲍岛》)。“不过最初具体地址不太清楚,应该是在大鲍岛街区里,德国战败后才搬到馆陶路上”,青岛文史专家、中山路大使鲁海告诉记者,“当时德国人想把天后宫搬到这里,结果没有成行,后来便用作了齐燕会馆”。青岛文史学者鲁勇也说:“齐燕会馆初建时面积狭小,而书法家王垿的家对面有一块空地,本来是德国人想搬迁天后宫之用。后来德国战败,这块地皮就闲置了,于是齐燕会馆便在此建了新馆并在其中扩建了戏楼”。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齐燕会馆被日军强占,改名“兴亚俱乐部”。青岛解放后,这里曾是海军招待所,现为海军驻地。

  尽管初建时面积不大,但齐燕会馆是青岛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会馆,“德国总督在青岛遴选‘华人信任’,一共四个人,齐燕会馆占据了两个人,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各一个人”,鲁海先生说。齐燕会馆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因此它落成时,德国总督与山东巡抚皆出席庆典,大门两侧楹联为学部侍郎刘廷琛所提:“齐鲁为礼义文物所宗,谁使海邦同被化;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来田岛问英雄。”

  然而,在王垿看来,齐燕会馆并不如三江会馆红火,让他“十分遗憾”。记者分析,这可能与孙中山没有到过齐燕会馆有关。其实,齐燕会馆并非与孙中山没有联系,1925年4月10日,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就在齐燕会馆举行。此外,齐燕会馆里还举行了一系列的爱国行动:1925年6月30日,为追悼在青岛、上海等地被英、日帝国主义杀害的同胞,青岛各界在齐燕会馆举行“青沪粤汉”死难烈士追悼会,《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宣读祭文;1929年,为了摆脱日本正金银行的操控,废除胶平银,顺利废两改元,比全国其他地区的货币改革早4年……

  当然,和齐燕会馆发生关联的最著名的活动便是抵制拆除天后宫。因为两个主角胡存约和傅炳昭都是齐燕会馆创始人,“德人议移天后宫,存约与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胶澳志》)。胡存约相信老青岛人都听过他的名字,傅炳昭又是何许人也?

  青岛“人瑞”傅炳昭

  傅炳昭1865年生于莱州府黄县。作为黄县帮中闯荡青岛的第一人,“傅炳昭早在章高元驻防胶澳时代,就已在总兵衙门附近的青岛口开办了经营商品杂货的源泰商号”。傅炳昭颇具商业头脑,德租青岛时期,他就意识到德语是“打开财富之门的敲门砖,发奋自学德语”,竟能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开始试着与德国人打交道。至于傅炳昭是如何赢得第一桶金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青岛文史学者李明说,“傅在青岛似乎不完全是白手起家,他的创业准备,应该是早年在日本完成的。青岛华新纱厂主周学熙的儿子曾在关于华新纱厂的历程回忆中,证实过傅炳昭在日本经商的经历”。

  傅炳昭在青岛,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修建胶济铁路时,德人侵犯中国农民利益,爆发抗德斗争,中德官方无能为力,中方以傅炳昭为代表,德方以卫礼贤为代表进行调节工作,平息了武装斗争,从这时二人成为了好友”,鲁海先生告诉记者。第二,他联合天津籍成通号经理朱子兴(朱杰)成立了青岛的第一家行会机构——齐燕会馆。“这个朱子兴需要提一下”,鲁海说,他不但经营商号,还是大通木厂的经理,并建立了当时大名鼎鼎的东华旅社,“张学良来青岛就曾下榻在此”。另外,傅炳昭曾带领黄县帮雄踞青岛商界,使得黄县人在青岛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和纱布业大商号,以至于那是人们都知道“搞纱布的离不开黄县人”。“商会中同乡的凝聚力很强,其实和政府是一种很微弱的关系,特别是军阀政府,敲诈他们很严重,必须抱团。商会运作非常复杂”,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孙保锋告诉记者。显然这是傅炳昭的强项。1922年,傅炳昭就给来青创业的同乡刘鸣卿、刘书衡兄弟指点迷津,并亲自筹划运作,成立“山左银行”和“利丰银号”。

  日本占领青岛以后,深知日本人伎俩的傅炳昭趁机“退隐江湖”,退出商界舞台。“傅这个人的影响尽管遭到了明显削弱,但他依然可以在诸如华新纱厂开办这样一些重要的经济活动中,保持调解的能力”,李明如是说。1924年5月,胶澳督办高恩洪发起筹办私立青岛大学,“傅炳昭和刘子山、宋雨亭等著名商人成为了校董。现在看,这是本地商人的一次慷慨的集体善举”。

  1946年,82岁的傅炳昭在上海病逝,被尊称为青岛一代“人瑞”的他,不仅担任过齐燕会馆会长,还是首任青岛商会会长,中华商务公局董事,是一位叱咤商场的头面人物。因此,孙中山曾接见过他,“1912年,失去了实际权力的共和领袖孙中山访问青岛,期间曾经和部分非广东籍的青岛华商有过以募集资本为目的的接触,在后来出现的一份来源不明的名单上,傅炳昭、丁敬臣、古成章、郑章华都是这次会面的成员。但是,根据青岛总督瓦德克当时的报告,除了广东籍华商,其他商人都对孙的到访和资助革命的要求,保持了沉默”,李明的这一说法中,透露着孙中山与齐燕会馆的又一联系,只是,似乎他们的接触并不愉快。

  地址:芝罘路24号;创办时间:1906年

  同乡会孙中山激情演讲,老会馆焕发新颜


  三江会馆旧址旁是一所学校门口,根据史料记载,这里曾为三江小学,青岛解放后改为芝罘路小学,上世纪80年代又改为市南区特殊教育学校,2012年的旧照门口上挂有三江学校的牌子,不知何故,已被拆下,门岗也没有人守卫。不过,通过右侧楼房墙面窗户,可以看出这里应该是学校的后厨,不时有饭菜的香味飘出。墙面上有学校的校址迁移介绍,署名为“青岛市市南区辅读学校”。起初,记者没有找到“与三江会馆一墙之隔”的广东会馆,后来在热心市民张兆顺的带领下,走到头往右一拐,没走几米,眼前豁然开阔,台阶下的空地上铺有塑胶草皮,一栋亮黄色两层小楼显然粉刷时间不长,让记者难以一时从三江会馆的黑灰色建筑中回过神来,楼内房屋皆空空荡荡,根据屋内留下的黑板、教学道具、旧校服可以判断,这里曾是一栋教学楼,一间教室的墙面上贴有“三江学校后教学楼安全疏散示意图”证实了记者的猜测。这里便是广东会馆旧址。

  “会馆最早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们落脚之地,后来因为商业的发展,演变为商人们落脚的地方,再后来慢慢变成商会性质,为同乡维权,保护同乡利益”,孙保锋说,青岛的商会有自律性质,也会互相提携,“比如过去想干学徒,需要找三个可靠的保人,往往出自同乡商会”。这种凝聚力高、又能够联谊的机构就是会馆,而广东会馆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那时,客居青岛的广东商贾多住在市北区甘肃路、陵县路一带,这也是甘肃路一度被称为‘广东街’的缘由。由于广东老乡们需要经常往来,而当时的通讯、交通都不甚方便,遂于1906年成立广东会馆,是广东籍工商业者聚会议事之处。广东会馆由在青的广东富商们捐助资金,专门为老乡服务。凡老乡有困难来找广东会馆,没饭吃管饭,没衣穿发衣,没钱花给钱,如失业便帮助找工作,想回乡则资助路费……”(吕铭康《青岛老街里的广东商贾》)。

  《胶澳志》记载:“广东会馆于前清光绪年间成立,初由广东帮商号组织,历年经办本埠公益,同乡善举甚多。附设小学。”“广东会馆附设的小学是岭南小学”,鲁海先生补充说。

  一提到广东会馆,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便是孙中山。1912年9月30日,孙中山出席了三江会馆举行的盛大欢迎会后,参加了广东会馆的茶会,并在广东会馆前同广东会馆人员合影留念。而就在当晚,他又出席了粤东同乡会的晚宴,并发表了激情演讲,他说中国应该破除夜郎自大的心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把中西文化结合,“青岛的建设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中国人当以此为榜样”,他还提到铁路建设需要商界支持,也要开放对待外国资本参与。广东会馆会长古成章随即起身提议:“我们中国千百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国家实现了民主共和,孙中山先生就在面前为我们指点迷津,设计未来。”在他的提议下,在场的人们起立举杯,整个青岛一时洋溢着节日的气氛(《1912年孙中山先生的青岛之行》)。

  而无论是老青岛市民还是公交车司机,对一个地点肯定不会陌生,那就是广东公墓。“上世纪30年代初,青岛的一位叫做梁善川的广东富商出面倡导集资,为在青的广东同乡,在双山西北的孙家顶子建成了‘青岛广东公墓’,由广东会馆的卢云鹏具体管理。只要是广东人在青去世,经会馆统一安排便安葬于此”,吕铭康说。据悉,广东公墓共葬有500余位同乡的墓穴。

  抗日战争爆发,广东会馆被迫停办。直到1946年,广东会馆才得以恢复。经过重新改组,更名为广东旅青同乡会。

  地址:四方路10号甲;成立时间:1907年

  三江缘何代四省?首任会长何所踪?


  三江会馆在商界名气很大,因而,到达四方路和芝罘路路口后,记者颇有信心,以为随便问个老人便能知道旧址所在地。没想到,问了几个人都表示不知道,最后在71岁的张兆顺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广东会馆的旧址,三江会馆是否为四方路10号旁的老房子他也不太清楚。记者致电青岛老建筑爱好者、曾就读于三江小学的单志先老人,他告诉记者,三江会馆旧址只剩下了一栋建筑,是原来的二进院,就是四方路10号甲。那么,记者面前的这栋破旧房屋就是曾经红极一时的三江会馆了。黑瓦黄泥墙,典型的中式风格,墙皮有些脱落。很难想象,旧照中当年的四进院宏伟建筑如今只剩下一个侧面。

  三江会馆为何是四省?

  “门口是一个高大的影壁,两侧是两个带刁斗的旗杆。整个会馆分四进院,第一进是戏楼(飞檐斗拱式,被称‘琴港第一戏楼’),有戏台、包厢池座,中国京剧名伶曾在这里演出,1928年青岛组织了京剧票友社,叫和声社,上世纪30年代,和声社的会员有洪深、俞珊、老舍等,前两者都曾在这里演出;第二进院是议事厅和客房,同乡们大都居住于此;第三进院是三江诊所,免费为同乡治病;第四进院是‘三江里’,是高档住房”,鲁海先生给记者再现了三江会馆的辉煌。那么,为什么三江会馆代表的是浙江、江西、安徽、江苏四省籍商人的利益呢?原来,明清两代,行省中有“三江”之称,即江南省、浙江省、江西省,鲁海解释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认为江南省太大,便将其一分为二,以安庆、徽州一带成立安徽省,以江宁、苏州一带成立江苏省,这样,“三江”实际上就是四个省了。

  在关于三江会馆的描述中,有两位人物值得一提,一位是首任会长周宝山,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丁敬臣。

  首任会长何所踪?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周宝山,记者能查到的关于他的资料非常少,除了蒋楷将其引荐给逊清遗老们的记录,以及《胶澳志》上的只言片语外,其他的很难见到。

  他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当上第一任会长?为此,记者联系上了周宝山的孙子、原省计委主任周文彬,“我对祖父了解得也不多”,周文彬说,祖父1929年就去世了,而他出生于1933年,没有见过祖父,只是从母亲的回忆中了解了一点祖父的信息,“爷爷是浙江慈溪人,曾在上海当学徒。我母亲老家是山东邹平,外公家世代为官,后调到上海。在这里认识了爷爷,两人谈话比较投机”。成为莫逆之交后,两人决定亲上加亲,便给各自还不到十岁的儿女定下了娃娃亲。此时的青岛,大鲍岛城市规模初具,曾就职于上海土产行的周宝山看到了商机,两家都搬到了青岛,“祖父买的房子据说就在三江会馆附近”。利用在土产行所学的本领,周宝山自己开了家周锐记贸易商行。也就是此时的发迹,让周宝山在青岛赚得盆满钵满,并跻身于青岛的头面人物,后荣升三江会馆第一任会长的宝座。

  然而,从商者最怕失败,周文彬记得母亲说过,爷爷是被“气”死的,“听母亲说,他在青岛搞房地产赚了一大笔钱,但都投进股票中,结果全赔了,家里彻底破产”,祖父最终抑郁而终。周文彬出生于1933年,大姐出生于1925年,中间有两个哥哥,父亲又丢了工作,全家老小便从上海来到青岛,投靠外祖父。在母亲娘家人的支持下,父亲觅得一份会计工作。然而,由于父亲患有肺病多年,加上1938年日本侵入青岛,他连病再恐吓,竟撇下一家老小撒手人寰。“因为经济原因,大姐13岁便到颐中烟草当童工”。4年后,在浙江老乡的帮助下,姐姐来到祖父曾经工作的三江小学当教员,一教就是10年。这应该说是周家与三江会馆缘分的继续。

  丁敬臣的功与过

  形容丁敬臣为大名鼎鼎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这个集华商商会会长、总督府信任、三江会馆馆长于一身的江苏商人在青岛商界颇为高调。他曾是青岛四大家族之一(刘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涟溪),他的故居大学路16号甲后来林彪也曾居住过。

  丁敬臣188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他从商之前是候补知府”,鲁海先生告诉记者。颇有生意头脑的丁敬臣决定卸去一身官衣,到上海从事洋务。这段时间,他学习了外语和与洋人打交道的本领,随后接受了德国人的高薪聘请,来到青岛担任禅臣洋行的买办。发现这行商机无限后,1900年,年仅20岁的丁敬臣便开办了自己的悦来公司,以及后来的丁敬记,从事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等。1907年,在丁敬臣等人的发起下,三江会馆成立,山东巡抚杨世骧(杨士骧)和德国胶澳总督都沛录都参加了开幕式,并从济南邀请了班子来演京剧,让德国人大开眼界。丁敬臣先后任副会长、会长,并被选为青岛(华商)商会的会长。由于在德国人的中国人之间行走,他成了德国督署信任四人中的一员,他的左右逢源以及广博人脉,使得他成为德租时期青岛华商的领袖人物。

  1912年9月底青岛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孙中山先生莅临青岛。9月29日,访问海关之后,孙中山参加了三江会馆举行的盛大欢迎会,欢迎会上鞭炮齐鸣,掌声雷动。“附近的四方路、芝罘路、济宁路一带的居民,也云集于会场”(《1912年孙中山先生的青岛之行》)。在戏楼上,孙中山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这个欢迎会就是丁敬臣主持的。他们用青岛啤酒招待了孙中山。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丁敬臣与日本当局的关系并不好”(《大鲍岛》)。也就在此时,丁敬臣失去了华商领袖的巅峰地位。丁敬臣官场虽失意,商场还算得意。“在当时,日本对‘二白一黑’(盐、棉布、煤)掠夺最为疯狂,丁敬臣继开办悦升煤矿之后,又于1921年开办了永裕盐业公司”,鲁海说,这让丁敬臣获利丰厚,不过,“因为盐业,丁敬臣与青岛另一商界大腕隋石卿为抢盐田发生过纠纷。隋石卿甚至雇人打伤丁敬臣”。

  如果说此时的丁敬臣还算正面典型的话,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他“主动投怀送抱,与日本人狼狈为奸”(《大鲍岛》),晚节不保,之后“汉奸”的罪名一直陪伴他,直到1949年,他去往中国台湾,有说法称他最终死在了监狱里。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