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停工的夏津宏丰棉业有限公司。本报记者 朱洪蕾 摄
夏津是我省种植棉花大县,面积一度达到65万亩,享有“银夏津”美称。随着2010年以后棉花价格一路下滑,棉花种植面积也不断萎缩,今年只有20万亩,为2013年的二分之一。
价格下滑引发从种植到加工的连锁反应。在当地,上世纪80年代全家靠棉花维持生计、娶媳妇盖房子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一个村子十几家棉花加工厂的时代也告别舞台。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走访的两家棉花加工厂均停工,是其建厂以来从未出现的情形。
齐鲁晚报记者 刘帅
“靠棉花能上大学、娶媳妇、盖房子” “种植面积最高达到65万亩,居山东省之首。”夏津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农技推广研究员于佃平在介绍“银夏津”时充满着自豪。
出生于1964年的夏津县农业局高级艺师李相忠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棉花与小麦的价格比达到6:1,1983年他去山东农业大学读书,费用就全部来源于棉花。“当时全家都靠棉花,上大学,娶媳妇,盖房子。”
时隔三十年,棉花替代品增加,战略地位下降,“家家都种棉花,村村都有棉花加工厂”已成为过去。
“现在已经下降到20万亩了,2013年这个数字是40万亩,2010年这个数字是55万亩。”李相忠分析到,棉花的种植成本比较高,只能靠人工采摘。再者,一年只能种一季棉花,不能再种其他作物。“另外一个原因是,自2004年中央就开始对小麦进行直补,棉花直补2014年才实行,到了2015年春节农民才领到钱,国家政策具有一定滞后性,对棉花倾斜性不够。”于佃平说。
从2010年棉花达到5元多的峰值后,价格便开始不断下跌,导致种植面积萎缩。新盛店镇大李庄村民李洪立告诉记者,自己家共有20亩地,2014年种了10亩棉花,2015年只种了4亩。“目前形势还很不明朗。”李洪立说,像他这样作出种植面积调整的村民不少。
三年不种,国家也不缺棉花 棉花种植萎缩,加工行业也不够景气。10月26日,记者来到宏丰棉业有限公司,在占地3亩多的大棚内,只堆着不足40平米的棉花。在此工作的李洪立告诉记者,从2008年建厂至今,大棚都是满的,如今这个大棚显得空荡荡,车间四台机器都已关闭。这是宏丰棉业建厂以来第一次停工,相比去年加工的4000吨皮棉,今年只加工了80吨。
值得一提的是,该棉厂2013年承包了1000亩地,当年全部种植棉花,2014年棉花价格出现下降后,不得不将600亩拿出来种小麦和玉米。 “棉花产量太难保证,最好的时候亩产能达到700斤,但差的时候只有四五百斤,太容易受影响。”
之后记者又前往夏津县新平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德举告诉记者,2015年新棉下来,公司就没有进行收购,机器也没运转。“通常是每年10月机器运转到第二年3月,今年只能等着行情再说。”据统计,德州市最多时有棉花收购加工企业800多家,经过市场洗礼,目前400家规模较大的棉花加工企业还有71家,规模较小的只有数十家。
“当前棉花市场严重过剩,消化连续收储多年的库存是主要任务。”全国供销总社棉麻局局长、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说。据介绍,每年我国能消化国内棉600多万吨,而2014年期末的库存加上今年的产量,能达到1870万吨,相当于国内三年的需求量。也就是说今后三年即使国内不种,国家也不缺棉花。
同等品质棉花,国内比国外价高 “其实作为战略资源,只要临时储备够了就可以,没必要连续收储。”青岛泰革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棉花业务总监张友荣告诉记者,收储政策导致棉花产销不对称,也导致棉花价格较高。像巴基斯坦、印度、中东等国家的纺织厂,已经抢了原本属于中国的低端棉市场。
他表示,高质量棉花需求量仍然很大。“澳大利亚高质量的高织棉16500元一吨,并不低,但是国内同等品质棉花价格比这还高,更高质量的又生产不出来。”
目前,面对棉花生产的严峻形势,夏津县棉纺织行业也在自救。夏津县中小企业局局长郭尚雷举例说,夏津天润纺织有限公司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紧密纺棉纱设备,一台机器1080个纱锭,车长40多米,可实现全自动集体落纱,人工节省一半。
他表示,夏津县全力搭建棉纺织产业研发检测中心,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合作,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功能性纱线产品的研发。“和高校合作,‘借智生蛋’破解技术难题。”
同时,夏津正进行麦棉两熟种植试验。“主要依托育苗大棚,将棉籽提前进行大棚育苗。等小麦收割后,利用棉苗移栽机进行栽苗种植。”
寒冬将至,夏津这个曾经的全国棉花产量居前五名的大县,能顺利过关吗?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