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硝烟中的青岛大厨:目标是改善妻儿生活

2015-11-18 07:2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11月14日,在即墨的儿子和贾永学通过手机视频聊天。



阿富汗中餐馆里的贾师傅(穿白色衣服者)和他的客人们。李亚楠 摄



  45岁的即墨厨师贾永学已经离开青岛6年零7个月了。

  与大多数出国打工的厨师不同,贾永学工作的地方位于炮火横飞的阿富汗。在爆炸袭击、枪战以及无数次划破夜空的火箭弹中,他每天为当地的华人、各国记者、大兵或特工烹饪中餐;他在高墙和铁丝网圈起的餐馆后院种上了地道的中国蔬菜和艳丽的月季花;在巡航战机的轰鸣声中,他领养的黑贝顺利产下了八只小狗;他既不热衷于淘金,也不会像探险者一样去感受战争的刺激,妻儿生活条件的改善是他投身战火世界的唯一目标。

  随着近年来安全形势越来越差,大批中资企业和华人相继撤离阿富汗,贾永学也成了这座战争孤岛上唯一的中餐馆厨师。在他的客人眼中,“他的存在解了阿富汗华人的相思之苦,更让人看到希望。”

  瞒着家人去了阿富汗

  阿富汗当地时间11月11日早9点,厨师贾永学早早就开始准备晚餐需要的食材。因为前几日塔利班的一些暴行,首都喀布尔爆发游行活动,他和店里的六位雇员已经有几天没有出门。“今天是国内的光棍节,在喀布尔的华人要聚一下,”通过时断时续的网络信号,贾永学对记者打趣道。

  贾永学供职的餐馆已经经营了13年,凭借地道的中餐和服务在当地华人和游客中颇有名气。“唐人餐馆”、“唐朝饭店”、“中国饭店”……去过的客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了众多名字。但事实上,这个坐落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餐馆并没有招牌。

  餐馆藏身于喀布尔使馆区的一栋三层别墅,为了不引起塔利班的注意,整日铁门紧锁。餐馆周围是厚厚的墙面,墙上有铁丝网加固。老板雇佣的保安坐在不同的“有利”位置,注意着院门口的动静。

  来自青岛即墨市龙山街道拖车夼村的贾永学是这家餐馆唯一一位中国雇员,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6年零7个月。

  2009年4月1号,39岁的贾永学为了改善家庭条件,舍弃了在即墨的厨师工作,在朋友的介绍下奔赴阿富汗。“当时家里挺困难,别人家南北两侧都是崭新的房子,我们家只有一圈院墙和几间旧平房。”贾永学的儿子贾骏说,父亲走时,他刚满15岁。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贾永学谎称是“去日本当厨师”。

  但飞机还没降落,他就后悔了,飞机临近地面时,一圈圈的铁蒺藜、装甲车、悍马、超低空巡逻的战机纷纷映入眼帘,战争片里让人肾上腺激素瞬间飙高的情景让贾永学“心里拔凉拔凉的,很失望。”

  比失望更让人恐惧的是擦身而过的真枪实弹。低空巡逻的黑鹰把窗户震得嗒嗒作响,爆炸袭击、枪战、划破夜空的火箭弹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贾永学仍然记得,2012年4月的一天,从下午一点半打到第二天下午四点半,火箭弹呼啸而过,餐馆外的大街上手枪、冲锋枪打出清脆的枪声,他和客人不得不在地下室心惊胆战地躲了一天。“惊魂的一夜,不知会有多少条性命在炮火声中被葬送!”事后,他在QQ上感叹。

  除了采购食材和送餐,大多数时候贾永学的活动半径就是从卧室到厨房。很少出门的他,从客人那里听到诸多生死故事,慢慢地开始寻找在战争中生存的意义,“我能做的就是把菜做好,活下去,一切才有希望。”

  战争里的中国味道

  贾永学把餐馆布置得“很中国”—— 餐厅中央挂着大使馆送来的五星红旗,走廊的门框下挂着红灯笼。他把后院的一块草坪铲了,开辟出来当菜园,油菜、圣女果、韭菜、小白菜、豆角、南瓜……整齐的菜畦旁点缀着月季。如果听说谁要回国,他总要托人带些当季的种子。

  出国前,贾永学在即墨开过包子铺、也做过饭店大厨,他最擅长的是做海鲜和面点。但到了地处内陆的伊斯兰国家阿富汗,活海鲜和啤酒都成了奢望。他初到阿富汗时,仍属于战后重建的繁荣时期。

  公开资料显示,2005~2010年间,赴阿富汗投资的中国企业和商人越来越多,“中餐馆最多时达到十五六家,”贾永学介绍。为了满足五湖四海的华人口味,也为了和其他餐馆竞争,他自学了除鲁菜之外的川菜、粤菜、湘菜和清真菜。

  由于饮食习惯差异,餐馆的调料全部来自国内,而被喻为山国的阿富汗,海鲜和菜品的短缺也考验着厨师。

  为了弥补食材缺陷,他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手工上。有的客人喜欢吃豆腐,他上网查了自己做;伊斯兰国家禁止饮酒,他买来葡萄自己酿酒,让客人在中秋节能过一把酒瘾。“都是人适应环境,哪有环境适应人的道理?”

  端午节来到阿富汗的中国夫妇张昕宇和梁红及其旅行团队对贾永学印象深刻,“在这个中国餐馆的院墙里,思乡情深的华人们还是喝上几口酒来庆祝。每个人也都吃到了粽子,不同的是,粽子里包得不是红枣而是阿拉伯椰枣。”

  凭借热心和勤快,贾永学为餐馆赢得了人气。唐人餐馆成了中资公司和阿富汗华人商会的根据地,“中兴、华为、中石油、路桥公司等都是我们的老顾客,”除此之外,有时候临近的外国安保人员、记者、大兵、特工也会到餐馆吃饭,“一碗饺子,一杯酒就是对战乱中的人最大的慰藉。”在阿富汗工作多年的商人王先生说。

  热情的“贾师傅”

  2012年后,随着安全形势越来越差,爆炸的频率和范围都有所增长。到今年7月,先后有五六家餐馆关门,贾永学所在的餐馆已经成为幸存的唯一一家中国餐馆。

  “时间长了,我做的菜大家都认,不能随便关门,”即使近半年来,爆炸频率显著增加,贾永学仍然没有离开的打算,“我走了,他们就真的吃不到地道的中餐了。”

  六年多来,那些从事外贸生意的华人、报道战况的各国记者在唐人餐馆落脚,来去间,乐观热情的“贾师傅”成为大家互通信息的纽带。连年战事,不少失业的阿富汗人希望通过贾永学谋求一份工作,而赴阿的华人则需要他介绍攻略、寻找翻译。在客人的指导下,他建起聊天群,“为与阿富汗有关的朋友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不仅如此,他的业务越来越广。为中资公司的营地从国内引荐厨师、拎着电推子去给中资公司员工理发、局势安全时也会去找大使馆的厨师“串门拉呱”。他还从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领养了一只德国黑贝,一年后在QQ上向朋友炫耀“抱了八个狗崽”。

  对于阿富汗,贾永学感受复杂,“阿富汗对中国人整体上是比较友好的,”贾永学说,但身处战争的泥沼,谁也无法绝对保全。2003年就到阿富汗做生意的张先生,为了讨回500美金的货款遭当地人持枪威胁,这把贾永学“气得浑身发抖”;中国援建人员与汽车爆炸、流弹擦身而过的经历也让他暗自捏汗。

  欧美人就餐时落下的一个弹匣成了他缓解烦忧的工具,他把那个盛满子弹的弹匣放在床头把玩,劝自己“活在当下”。尽管这么说,经济局势还是迫使他感到担忧。“2009年中资公司人最多的时候每家多达400多人,现在都只剩几十人,”那些开商店、从事床上用品、办公用品、铝合金的民营商人也不见了,“以前一屋子的人,现在一张十人的饭桌就能坐下。”越来越多的阿富汗人托他找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工作越来越难找了。”

  ■贾永学:明年3月回青岛

  11月14日,贾永学和远在即墨市龙山街道拖车夼村的儿子贾骏视频时,他正盘算着今年春节后的3月4日回国。这一天临近贾永学外甥女的预产期,也恰好距他上次回国整一周年。

  手机是相隔万里的父子俩交流最常用的工具。11月6日这天,贾骏接到父亲的电话,“让我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华人世界》,”他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去看电视,“我爸现在是名人了。”

  年近八旬的老母亲每次打电话都分外激动,她把整块手机摁在脸上,生怕听不清儿子报平安。看到儿子发过来的照片,老母亲感叹:“我们看着提心吊胆的生活,你过得还挺潇洒。”

  贾骏说,以前父亲在国内做厨师,吃住在外面很少回家,交流很少。但自从去了阿富汗,家人开始关注国际新闻,彼此交流反而更多了,“我们俩基本没代沟,什么都能聊。”

  希望阿富汗越来越好

  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即墨,贾永学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家。

  “这家有一个出国的,这家也是……”如今,已经21岁的贾骏站在三年前父亲回国盖起的新房顶上,向记者介绍了十来户出国打工的村民。在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庄里,成年人大多像他的母亲一样成为即发集团流水线上的工人,或者像父亲一样到外地,甚至更远的地方打工。

  在儿子贾骏眼里,父亲所求不多,每月工资2000多美金。出国后没几个月就打钱给他买了台式电脑,两年后第一次回国,就翻新了家里破败的房子。但对于生活,他却极其节俭,“在阿富汗,他几乎不花钱,”因为父子俩身高相近,父亲平时穿的衣服都是贾骏淘汰的“二手货”。

  贾骏印象中,父亲很少讲战争的残酷,但会把拍到的手榴弹、机枪发给儿子看。因为喜欢战争片,类似的话题总会引起儿子的兴趣。有一次,一位客人吃饭时把手榴弹放在可乐瓶子上,贾永学凑上去拍了照片发给儿子,“美国产碎片手榴弹,直径六厘米,”贾骏说,现在想想,这应该是爸爸纾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小时候家里困难,他经常说想出国挣钱,现在他的梦想实现了,他很勇敢。”

  经历过生死战乱的威胁,贾永学说自己心态上更加开朗、乐观。2012年,为了打发枯燥的业余时间,老板从国内带来一套KTV设备,他每次都要“抛砖引玉”负责暖场。《我的祖国》、《驼铃》、《一剪梅》、《精忠报国》慢慢成了他的擅长曲目。

  认识贾永学的华人也深有同感,“你每次见他,他都笑着,那种笑容让人很踏实、温暖。”阿富汗华人商会会长王先生说。但在没有客人的时候,他会稍有伤感。“分手时含泪看着我,到现在你是否记得我,爱情的故事分分合合,痛苦的人不止我一个……”这首《红尘情歌》是他唱的少有的“忧伤调”,在阿富汗此起彼伏的硝烟中,显得违和却又令人动容。

  贾永学说,看着形势一年年坏下去,心里很难受。已经逐渐习惯阿富汗生活的他,舍不下异国他乡的事业和朋友,“我希望阿富汗越来越好,没有战争,一步步好起来。我也会坚持到最后。”

  文/图 记者 李兴丽(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阿富汗 青岛大厨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