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巡抚李秉衡:青岛被占他力主对德决战(图)

2015-11-19 10:31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说青岛近代史,就不能不提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军舰入侵胶州湾,胶澳总兵章高元不战而退,德国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强占了青岛。这件事被视作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 ,是青岛的一大耻辱,亦是近代中国的一大耻辱 。

  既是耻辱 ,就要雪耻 ,可真敢雪耻的人并不多。德国强占青岛后,朝廷内议和之声不绝于耳,认为这次万不可“衅自我开”(挑衅从我开始 ,意思是开了不好的头)。但也有少数几个主战派,认为应该夺回青岛,对德国人还以颜色。这其中杀敌之声喊得最响的,就是时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

  温故而知新。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当年力主夺回青岛的主战派李秉衡。

  从知县干到封疆大吏

  李秉衡,字鉴堂,生于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祖籍山东福山,后迁至辽宁省庄河石嘴村。和晚晴不少历史人物一样,李秉衡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角色。他身历咸丰、同治与光绪三朝,参与了不少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也给后人留下不少话柄。誉之者称其为“民族英雄”,毁之者斥其为“宁安一己私利、罔顾国家安危”。笔者自然没有资格对李秉衡做什么盖棺定论,但我们从此人一生行事中,或许能看出历史的复杂之处。

  论做官,李秉衡是有能力的。在早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多任职于基层州县,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在基层有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赵亦彭撰有《李秉衡:晚清变局之中的直隶州县生涯》一文,据其统计,李秉衡早年本兼各职共计十个职衔,其中知县五,知州二,知府二,道一,知县职务占据了李秉衡州县生涯所任职务中的一半。而在其理政地域之中,大部分又都是在直隶(今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久官直隶”成为其州县生涯的一大特色。直隶就在天子脚下,各种情况也是极端复杂,李秉衡勤于职守,当时的朝廷重臣都对他评价颇高。曾国藩在直督任上时,对李秉衡“以贤能登荐牍(指推荐人才的文书)”,并得旨嘉奖。后来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恰逢李秉衡以丁父忧去职赋闲,但李鸿章一再征调,希望他能回来任职。李秉衡的能力也得到朝廷的认可,在一份嘉奖的廷旨中,清廷对时任蔚州知州的李秉衡颇多肯定,认为他“才具、政绩具有可观”“实为直隶出色人员”。就这样,他一步步从县官做到了知府、按察使,最后当上了广西护理巡抚、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尽管官职越做越大,但李秉衡的官品却始终如一。他早年做县官,在保定府安州治理水患,“日历风霜冰雪,食为之废。每夜归,膝至足多肿,且喀血数次。而灾民实受赐焉”。后来做了山东巡抚,朝廷曾多次下旨,由国库出银,让李秉衡重修石嘴村祖宅 。但他均以“不敢奢费”为由,婉拒了圣恩。后来,李秉衡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命人在自家老宅门前立起两杆大旗,以示此处乃是官家之宅。就这样,仅花费了6两银子,便算是重修祖宅了。李秉衡殉国后,家里黄白宝物无存,其墓在河南安阳西南活水村南岗,连墓碑都没有。

  正是因为李秉衡的踏实为官,清廉做官,让他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据《清史稿》记载,他在直隶当地方官的时候,时称“北直廉吏第一”,这在当时应该算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了。

  镇南关大捷的幕后英雄

  1884年,依靠张之洞的举荐,李秉衡被破格授予浙江按察使(按察使,正三品,是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的职务。还未到任,就被朝廷平调入战事危急的广西,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自此之后,李秉衡卷入晚晴三场中外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漩涡之中,毁誉参半任后人评说。

  李秉衡参与的第一场中外大战就是中法战争,这场战争让他赢得了朝野的赞誉。其时,法国觊觎越南和中国的西南边陲,并制造事端挑起战火。李秉衡任广西按察使,负责前线的后勤事务。为了使抗法军用物资顺利运抵越南战场,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和广西成立东、西两个转运局,西转运局设在边陲重镇龙州县,由李秉衡主持。因为早年积累起丰富的理政经验,李秉衡把后勤工作搞得井井有条。他在南宁设立一个西转运分局,实际上是一个中转机构——从广东采购的军火,通过水路运至南宁;从湖南筹集的粮饷,通过陆路运抵南宁。武器、粮饷运到南宁后,再启运龙州。《清史稿》记载,“秉衡益节俭,汰浮费,无分主客军,给粮不绝,战恤功赏力从厚”。意思是说李秉衡搞后勤工作十分细致,注重节俭,杜绝浪费,而且对前线士兵一视同仁,不分主军、客军,送来源源不断的军粮,对于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大有帮助。

  除此之外,李秉衡还在龙州县设立了一家医药局,实际上是一个野战医院,给抗法官兵疗伤。对于这些伤病员,李秉衡更是关心、爱护备至,嘱咐医生精心医治,他自己则坚持每天抽时间前往探视,着实难能可贵。另据黄振南所撰《李秉衡:镇南关大捷的幕后英雄》一文记述,在野战医院里,李秉衡制定了不按军阶高低,一律平等就医的制度。在这座野战医院里,李秉衡还收治了身为敌军的法国人。在镇南关(今友谊关)战役中,有9位法国俘虏被押送到龙州,其中两位军官患病,李秉衡下令给予医治,经多方治疗无效而死后,则加以妥殓暂厝,待战后连同活着的战俘一同交给法方。这样的人道主义处置原则,同样令人敬佩。

  李秉衡的出色表现受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经张之洞一再举荐,李秉衡在战事最吃紧之时,被朝廷临危受命,取代潘鼎新成为广西布政使兼护理巡抚(即代理巡抚),全权负责指挥广西前线战事。李秉衡上任后,召集前线将领荐举主帅,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被公推为全军指挥官。当时各派将领的地域观念很严重,互相之间不服从指挥,冯子材出山,亦有一些将领表示反对。李秉衡凭借个人的廉正和坦诚,苦口婆心地说服个别意气用事的将领和衷共济。冯子材不负众望,经过精心布置,浴血奋战,终于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奇迹,夺得了镇南关反击战的胜利,这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镇南关大捷被载入史册,人们大都只记住了抗法名将冯子材,而在后方默默支援前线的李秉衡往往被人遗忘,这是不应该的。《清史稿》记载,湘军名将彭玉麟向朝廷奏言,李秉衡和冯子材“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因为这一战,他受到了朝野的赞誉。但接下来的事情出乎他的意料,朝廷没有乘胜进击,反而和法国签订了合约。因为政见和朝廷不一致,李秉衡忿然辞官,到河北满城隐居。

  揭开丁汝昌自尽之谜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秉衡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山东巡抚,全权统领山东陆上防务。这是李秉衡参与的第二场中外大战,跟上次不同,这场战争让他广受诟病。

  要了解李秉衡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就要了解当时清政府的海防体系。尽管北洋大臣有权管理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洋一带沿海防务,但北洋大臣如需调遣各地海防军队,还需得到相应省份最高军政长官的配合。也就是说,当时的威海卫(今威海)和山东省的军队其实分属两个系统,威海卫的军队丁汝昌能指挥,但是山东省的军队还需李秉衡定夺。

  自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李秉衡跟丁汝昌的配合并不默契。就实而论,李秉衡确实对北洋海军进行了部分的支援,但这些支援实在是少得可怜。还有些情况下,其承诺的支援并未兑现,如李秉衡向炮台守将戴宗骞承诺,派出军队助守威海湾南北岸的南、北帮炮台。可实际上未发一兵一卒,导致北帮炮台失守。戴宗骞到刘公岛以后,自知罪不可恕,吞金自杀。

  到战事最后,李秉衡的举措之偏执几乎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日军已经在威海荣成登陆两天,可李秉衡坚决要求军队防守烟台,不对丁汝昌发出援军。《清史稿》载,“秉衡悉萃精兵於西北,而荣城以戎备寡,为日军所诱而获,时论诟之”。即便如此,丁汝昌还对李秉衡抱有希望,刘公岛被包围了,他派手下夏景春从刘公岛游过冰冷的海水到岸上去,希望山东巡抚李秉衡麾下陈凤楼5个营的兵力能够支援刘公岛,信中写道“我们已经到了这步境地,你们再不来救我们就完了”。但是不仅没有获得支援,陆军反而撤退了。外援无望之后,1895年2月12日凌晨,丁汝昌服下鸦片自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张颖在《一封被拒的求救信》中称,甲午海战后,朝廷命山东巡抚李秉衡调查丁汝昌自杀之事,李秉衡便是命陈凤楼撤退之人。李秉衡回复朝廷说:“丁汝昌责任重大。”朝廷决定,对丁汝昌“勿庸议恤”。

  李秉衡在甲午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在当时就受到世人诟病。时至今日,仍然在史学界被人争论。一方认为李秉衡所为是不懂兵略的表现,但也有人认为李秉衡之所以拒援实际上是出于政治斗争的原因。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认为,丁汝昌当时想给岛上的水师官兵留一条生路,但下令撤走陆上援军的李秉衡和李鸿章是政敌。海战开始后,和李鸿章合作很好的山东巡抚被调走,李秉衡被光绪和翁同龢调来对付李鸿章,他们认为这场战役刚好可以削弱李鸿章的力量。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土崩瓦解。

  如果李秉衡确是出于私斗而置友军于不顾,其官品当有不足。但据此就抹杀李秉衡的功绩,甚至认为李秉衡“该杀”,说他“宁安一己私利、罔顾国家安危”就有求全之嫌了。特约撰稿 田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李秉衡 对德决战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