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区邻居节已走过11年 专家建议在全市推广

2015-11-28 07:0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都市报11月27日讯(记者 朱薪雨) 谁能想到,在11年前,一个10岁小女孩串门拜年的小举动让政府开始办起了“邻居节”,而且在岛城生根发芽,一年年地延续了下来,对邻里关系、社区和谐、基层自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1月27日,由光明日报、市委宣传部和市北区委区政府共同举办的“守望相助和谐邻里”研讨会在市北区举办。研讨会邀请了中央文明办、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青岛社科院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守望相助和谐邻里”主题展开研讨。专家们纷纷表示,邻居节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向全市推广传播。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惠新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表示,“市北区邻居节走过了11个年头,已经成为市北区居民喜欢的约定节日。”11年的实践证明,举办邻居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在消除邻里隔阂、和谐邻里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北区人口数量众多,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复杂多元。从邻居节创办伊始,就坚持让居民群众站出来当主角,以“开门办节”的形式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逐步引导广大居民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让居民担当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也搭建桥梁让居民、企事业单位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11年间,这个节日已覆盖65.4平方公里,106.9万人口;已开展邻里互助活动4700余场次,参与居民逾80万人次、企事业单位逾200余家。”市北区委书记刘建军说,邻居节期间开展了“互赠友情卡”“邻里敲门—— 让我们来相识”等邻里相知活动,仅2015年,全区各社区邻里间就赠送了19000余张友情卡,12000余户居民参加了邻里敲门日活动;11年来,广大机关部门作为“大邻居”,为社区居民举办就业、创业知识培训讲座700余场,送岗位4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次;广大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开展敦亲睦邻爱心帮扶2000余次,走访困难居民20000余人次;以“互联网+”的形式,打造了互联社区平台,实现了政策服务信息全覆盖,让群众享受到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邻居节”不仅在居民群众中建造了一座增进友谊的桥梁,也增进了群众与政府间的融洽感情,在全区构建起“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睦邻关系,更成为提升市民思想道德水平、推进新型邻里关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成为推进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

  10岁女孩拜年拜出邻居节

  如今已经大学毕业,希望更多人打开心门成为好邻居


  11年前,10岁女孩孙睿涵在姥姥的鼓励下,勇敢地串门拜年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竟然广泛地影响到青岛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甚至由此而产生了“邻居节”。如今邻居节已经成为市北区一年一度的“邻里盛会”。

  “别说别人,连我自己和姥姥都没有想过会这样。”在当日的研讨会上,孙睿涵谈起自己和邻居节的渊源,颇为感慨地说,她小时候十分内向,2004年春节,姥姥鼓励她独自去邻居家拜年,有的邻居十分热情把她请进家里做客,也有的却十分戒备甚至连门都不开,巨大的反差让她感受颇深。

  当开学后原四方区少工委组织“童眼看世界,关注身边事”的金点子征集活动时,小睿涵就想“母亲有母亲节,父亲有父亲节,儿童有儿童节,可是这邻居们就没有自己的节日”,经过姥姥的点拨,小睿涵递交了一份关于建立“邻居节”的建议,没想到这份建议被转交到海伦路街道办,并被立即采纳。当年,海伦路街道就办起了第一届邻居节。

  “当知道老四方区要和市北区合并为新市北区时,我还担心邻居节会就此停办,但是没想到不仅没有停办,而且区划调整后的市北区19个街道都开始办起了邻居节,影响力更加扩大。”孙睿涵高兴地说。孙睿涵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也选择了从事社会工作。“邻居节伴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长成了已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我对它的感情已经放在心里很重要的位置,我希望有更多人和我一起见证邻居节的成长,通过它打开自己心里的那扇门,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好邻居。”

  ■观点碰撞

  “尽管我们不熟悉,但我没有忘记你;尽管我们不熟悉,但我愿意帮助你;如果你愿意,我想认识你。”

  ——南开大学教授唐忠新

  历史发展让青岛文化具备了青岛特质,而青岛文化特质的基本元素有4点,即“开放、包容”,“和谐、并蓄”,“重工、创新”,“秩序、理性”。邻居节的发展也应该增加地方特色,克服千篇一律。

  ——青岛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刘同昌

  在历经各种灾害和苦难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屹立千年而不倒,长期延续下来,其中有一些顽强生命力的东西。而邻里价值观具有特殊的价值,对于社会救助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浒

  ■数说邻居节

  11年间,邻居节已覆盖65.4平方公里,106.9万人口,开展邻里互助活动4700 余场次,参与居民逾80万人次、企事业单位逾200家。

  11年来,广大机关部门作为“大邻居”,为社区居民举办就业、创业知识培训讲座 700 余场,送岗位4000 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次;广大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开展敦亲睦邻爱心帮扶2000余次 , 走 访 困 难 居 民20000余人次。

  ■变化

  邻居节搬上QQ群、微信群


  从2004年开始,邻居节已经陪伴市民走过了11年,从最初的几个街道、社区、10余项特色活动,扩大到现在的市北区19个街道135个社区、每年500余场特色活动;从简单的文艺演出节目,拓展到挖掘和展演传统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从平民大众化的自娱自乐,拓展到邻里守望互助和各类志愿服务;从过去的社区广场场所,开始向互联网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拓展;从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拓展到机关部门下基层、送服务、解难题的联系群众、帮扶救助便民利民服务活动。

  与此同时,组织开展的好邻居、好媳妇、好家庭、文明小使者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了100多位草根典型,他们的事迹真实、生动,贴近群众,既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好风尚,又促进了亲仁善邻、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构建,润物无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唱响了社区和谐的主旋律。

  阜新路街道、水清沟街道等各个街道举办“居民家庭厨艺赛”、“我为爷爷、奶奶过金婚”等一系列亮绝活、秀家风的创意活动,还吸引了外国留学生的积极参与。邻居节也呈现出新时期特征,合肥路街道同德路社区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新型载体,推动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当然蓬勃发展的邻居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市北区阜新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健曾经参与过调查统计,他告诉记者,“当前市北区邻居节的主体一是居民,二是各级政权组织,而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较少。即使居民群众的参与率也多数超不过5%,而且参与者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参与度较低。”

  杨健说,自己多次参与邻居节策划活动,他认为,“邻居节应当通过更丰富、更新颖的活动形式,使辖区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社会组织、公益个体等群体广泛参与进来,大小邻居欢聚一堂,让邻居们更加深入了解,更加彼此沟通。使社区治理更容易达成共识,使社区问题更容易协调解决,使社区文化更加包容和谐,使社区生态更加健康向上。”

  ■建议

  办成全市性的地方百姓节日


  南开大学教授唐忠新将传统的邻里关系总结为“互信、互助、又互扰”,“过去农村里相互之间非常信任,而且谁家盖房子都是邻居们一起帮忙,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出现互扰。比如平时吃饭端着饭碗到邻居家一边吃一边聊,丝毫不避讳,也不会想到邻居家是不是有事儿要忙。而在现代生活中注重私密性,这种事情最好是少做。”

  “在新时期下要发展新型邻里关系,对于传统邻里关系不能全盘继承,要继承一多半改掉一小半。”唐忠新提出,新型邻里关系应当是“互信、互助、不互扰”。同时,既要发展居民之间的和谐邻里关系,又要发展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和谐邻里关系;既要发展熟人之间的邻里互助,更需要倡导陌生人之间的邻里自觉。

  青岛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刘同昌认为,邻居节是传承青岛特质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载体之一,也有利于塑造青岛城市文化形象,增强文化吸引力,它已经超出了一般节庆的意义,充满了时代感、亲和力和巨大的历史推动力。

  为此,刘同昌建议,“现代社区需要沟通的利器,而邻居节正是这种攻克现代化壁垒的利器之一,应该坚守下去,自上而下,形成全市性的地方百姓节日。”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不少人都提到,要把邻居节的文化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不仅拘泥于邻居节节庆期间举办活动,其文化内涵要渗透到每一家的每一天中。“邻居节需要有一个集中的活动时间,安排一些集中性的活动,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局限于仅仅过一个节。”唐忠新憧憬道,“我所希望看到的是,邻居节能在有序而悄悄的氛围中,不断发挥作用。让现在一年一度的‘邻居节’,变成老百姓生活的每一天。”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