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往事·商贾传奇(下):人生长卷编织华新

2015-12-08 09:5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柳已青

  青岛曾经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城市,有“上青天”之称。上海、青岛、天津三大基地“三足鼎立”,支撑起中国纺织工业的格局。青岛的纺织业始于周学熙、周志俊父子,回首青岛华新纱厂的来时路,见证了一段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安徽东至周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晚清政坛,周馥是封疆大吏,先后担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第二代周学熙是亦官亦商,红顶实业家。第三代周志俊是职业经理人,周叔弢 是藏书家。第四代周氏家族出了很多学者教授,出生于青岛的历史学家周一良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说周学熙高瞻远瞩,谋划布局,那么周志俊就是执行者,精于管理。

  周学熙是清末民初声名显赫的人物。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主持北洋实业,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助手。因开办实业功勋卓著,进而从政。曾两度担任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晚清民国政局复杂,当官并不长久。进退于仕途和实业之间,周学熙以办实业闻名。华新纱厂,启新洋灰,开滦煤矿,京师自来水公司,中国实业银行,耀华玻璃,这些都是周学熙的大手笔,有开创之功,因此,与南方实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说。1914年,周学熙在青岛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购买位于沧口德国人的缫丝厂,以此为基础,准备在青岛创建一家纺纱厂。另一件事,在青岛东乡于村(家)下河山场,买了一块地。“一片吉壤也,因暂植树木作果园,小筑三楹,名为静乐轩”。

  1918年,周学熙在天津接办原有的华新纺织厂。这家工厂是周学熙第二次担任财政总长时,兴办实业,提倡纺织,于是在天津开设纺纱厂,名为华新纺织公司,其弟周学辉为该公司督办。接办天津华新纺织厂之后,青岛的华新纺纱厂上马。募集原始资本一百五十万元,添建厂舍,订购机器。由周叔弢 和周志俊负责管理。后周叔弢 调到唐山华新纱厂,青岛华新纱厂由周志俊全面负责。

  从1918年开始,周志俊的名字就和青岛华新纱厂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一生的功名和业绩就在此。

  青岛华新纱厂自一诞生,就被日商视为心腹大患,虎视眈眈,随时发动袭击,试图一口吃掉这个民族工业的品牌。面对围剿之势,周志俊创造了以一抵九的辉煌战果。在重重夹缝之中,周志俊率领华新纱厂,杀出重围,从一棵小树苗很快长成参天大树。

  华新纱厂生逢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工商业迎来一个强劲发展的黄金期,五四运动抵制日货,使用国货,是爱国之举。周志俊的华新纱厂,还有一些爱国的工人骨干,卧底到日商的纺纱厂,偷学技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青岛华新纱厂迅速崛起,成就了民族工业的辉煌。在抗战前夕,华新形成纺纱、织布、印染一条龙的产业。

  周志俊在青岛还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1933年,身为青岛华新纱厂经理兼青岛工商学会理事长的周志俊参加了芝加哥世博会,并于次年发表了相关著作《芝博琐言》。对中国参展情况,周志俊认为中国展品大体是古玩、玉器等传统物品,而工业产品少得可怜,不足以发扬我国光彩。他说,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但中国馆内却没有一丝一毫与旅游相关的展品和介绍。周志俊进而预言,旅游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必将得到各国重视,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重头戏”,中国如果不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实在可惜。周志俊在80多年前就提出这种观点,可谓眼光独到。

  “七·七”事变以后,周志俊又把青岛华新纱厂的机械设备移到上海,先后又在上海创办了“三信”(信和、信孚、信义)“三新”(新安、新成、新业)工厂,使他在上海企业界建立了声誉。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以上海信和纱厂之人力物力复员青岛,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俊曾任青岛与山东省政协副主席。1950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一架,这是周志俊的又一大手笔,成为一段佳话。周志俊1990年病逝,享年92岁。周氏家族风流人物,皆能诗,“长风万里吹华发”,“击楫高歌亦快哉”。他这一生,自晚清至新中国,丝丝缕缕的时光,都编织进他的人生长卷之中。“华新”这两个字,在人生长卷上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