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找到新"钱途" 泊里红席年销量超两万领

2016-01-11 06:45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张学明抓起一把篾子甩起来,把短的没法用的剔除。



张学明编织的一些带着吉祥字眼的红席。



  进了腊月门,年关就近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艺人们又开始编织红席。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43岁的张学明不断创新,他不但将一些吉祥字眼编到了红席上,而且将红席尺寸大幅缩小,最小的就像一个手帕,可以跟茶盘、沙发等搭配做垫子,还能挂到墙上当装饰品。此外,他还通过开微店、淘宝店,让泊里红席飞向全国各地。记者昨天了解到,近几年,泊里红席每年销量超过两万领。

  编织:

  编席子是门艺术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三合村,进入张学明的编织屋,发现里面很潮湿。“屋里湿气大可以让篾子更柔软,这样编起来快些。”张学明告诉记者,这间屋子是他专门搭建了用来编红席的,之所以离开家来到这里,就图个安静。“我觉得编席子是门艺术,就像写字画画一样,静不下心来,就出不了好作品。”张学明说。

  只见张学明用刀将高粱秸秆劈成0.5厘米左右宽的篾子,把里面的瓤刮净、刮平,再按照挑上压下的方法,将红白两色的篾子编织成各种图案。捆坯子、破篾子、挑席子……一捆高粱秸秆要经过30余道工序才能变成一领合格的红席。“一领宽1.7米、长2.8米的红席,我一个人要编5天。”张学明说,这整套工序中没有一个步骤能用机器代替。在张学明的工作间里,记者站了半个多小时就感到有些阴冷。而张学明每天编席的常规动作就是在这里蹲着,有时一蹲就是十二三个小时。

  创新:

  大小花样各不同


  记者注意到,在这屋子里摆放的红席可谓五花八门,有带着“福寿”、“双喜”等吉祥字眼的,还有跟手帕一样大小的,看上去甚是有趣。“我是省级非遗传承人,除了靠这维持生活以外,还得考虑如何让红席编织技艺传承下去。”张学明介绍,当前红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用途太单一,基本就是铺炕,这也决定了它的销量不会太大,必须开拓它的使用领域。为此,自打2015年起,张学明进行了不少创新,通常的红席都是五六平方米一领,他将红席尺寸缩小,有的还编上字,让红席的用途更广泛。很多酒店甚至家庭都买来挂在墙上当装饰品,或者用做茶盘垫子、沙发垫子、汽车座椅垫子等,显得与众不同,挺上档次。

  “我已经开发出十几个新品种,在微信和淘宝上都开了店,以销售这种带字的小红席为主,卖得还挺不错呢,目前客户已经包括浙江、广东、河北在内的12个省。”张学明告诉记者,在淘宝上卖的小红席利润本来就低,还得额外支付运费,算起来他基本不挣钱,但他却乐此不疲。“我就是想让红席飞向全国各地,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泊里红席文化。”张学明说。

  讲述:

  红席牵线好姻缘


  “说起来,俺能娶到媳妇,还是红席牵的线呢。”张学明看着旁边的妻子丁方星告诉记者,在他20多岁的时候,村里人都很看重编席这门手艺,谁编得好,就会受到大家的敬重,成为村里的名人。“俺和学明是一个村的,学明当时编席的技术在村里就算数得着的了,我对这个手艺也很感兴趣,就经常来请教他,时间长了,就有了感情。”说到这里,丁方星笑着说。

  “23岁那年我结婚后,红席的行情开始不太好了,编个红席挣不了几个钱,虽然手艺有了,我也不愿干这个行当,平时忙完农活,就出去打工。”张学明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泊里镇大力挖掘红席编织这门技艺,泊里红席的名声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冬天农闲的时候,张学明就不出去打工了,而是专门在家编席。

相关阅读

老手艺 泊里红席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