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诈骗大数据:每3人就有1人收到过诈骗信息

2016-01-21 13:5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骗子经常利用手机发送诈骗信息。



  日前,《2015反信息诈骗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该《报告》首次对诈骗产业链进行了深度解剖,并对诈骗人群及被骗人群进行了精准画像,一时间引发广泛关注。1月19日,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受访的市民中几乎都接收到过诈骗电话或者短信。如今,各种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相比年轻人,中老年人面对这些诈骗信息时更容易犯迷糊。

  “诈骗信息几乎每天都能收到”

  现如今,每当提到各种诈骗信息时,人们总是一肚子苦水。日前,相关机构发布的《报告》中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占总人口32%,相当于每3人中就有1人接到过诈骗信息。

  你是否收到过诈骗信息呢?1月19日上午,记者走访街头,针对此事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市民,几乎所有人都表示,曾接收过各种诈骗信息。“诈骗信息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在莱西一家公司上班的李先生说,平时用手机的次数较为频繁,因此收到的各种短信和电话特别多,这其中不乏一些诈骗短信和电话。

  “短信中收到最多的便是各种积分到期,需要登录网站进行兑换,而电话中较为常见的是各种中奖信息,需要按照对方的要求步骤‘领奖’。”因为接到的次数太多,李先生对此进行了总结。

  市民黄女士则清晰地记得多年前收到的第一条诈骗短信。“短信里说我电话里的积分到期了,需要兑换。”黄女士说,她便按照短信内容中的网站,登录后发现网站十分“正规”,可是要求她填写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和验证码时,她多留了个心眼,一打听才知道是诈骗短信,“现在看到这样的短信,我直接都是删除”。

  中老年人容易犯“迷糊”

  “儿子,我刚接到‘公安’的电话,说是我有个刑事案件,需要转移资金,这是咋回事,要不要紧?该怎么办?”最近,孙先生接到父母这样一通电话,而电话那头的父母听上去十分着急,这让孙先生有些哭笑不得。“父母年纪大了,听到‘公检法’的电话,自然有些紧张。”孙先生说,好在对父亲一番安抚后,告知父亲这是诈骗电话,不要理会,父亲这才将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其实,像孙先生父亲这样面对诈骗信息的老人,相比年轻人不易分辨,更容易犯“迷糊”。而在《报告》中也指出,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受骗,占受骗总人数的62%。尤其是在损失超过5万元的诈骗案件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更是高达75%。

  之所以此年龄段容易让骗子得手,《报告》认为,多数受害人的防范意识不足、容易轻信,而且在收到诈骗信息后又产生紧张、害怕等情绪,导致短时间内就上当受骗。而受害人从接到信息到汇款给骗子,这一过程平均耗时仅0.5至2个小时。

  网络支付更需谨慎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从作案者手段上看,电信(电话+短信)仍是信息诈骗的主要途径,但网络诈骗数量正在快速增加,已增至总量的29.99%。同时,《报告》中指出“网上购物诈骗”是诈骗危害性最高的手段。

  记者调查了解到,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诈骗开始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如今诈骗渠道拓展到线上为主,网民的“移动钱包”成为诈骗实施的最新目标。此外,因为遭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损失的也较多。

  那么如何更安全地保护我们的“移动钱包”呢?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除了设置相应的安全密码外,市民在支付时应选择更为安全的方式,比如在网上支付时,最好选择需要输入短信验证码的交易方式;绑定银行卡过程中,尽量不要绑定大额银行卡和信用卡,同时不要随意点击各种来历不明的网站等,以免造成财产损失;手机丢失后,要第一时间解绑各种支付账号,同时向银行挂失,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低。文/图 记者 张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