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职业教育在德国是被尊重的,上中学时很多学生就有了职业教育分流的考虑。对于职业教育如何发展,首先社会要看重这些技能人才,技能人才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 省人大代表、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万建忠
“我们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相比差距很大,国内一些学校校名是职业教育旗号,但是所培养的人满足不了产业的需要,这就导致我国在产品制造精度等方面都达不到高要求。”
—— 省人大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高青
“现在社会上还是存在学习不好、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才进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是无法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的。”
—— 省人大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光烨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成为热词。而在推动全社会创新的同时,优秀的人才成为能不能创新的关键。记者在省两会采访发现,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让人才推动创新能力成为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
拿文凭不是最终目标
在1月25日省人大的分组审议中,青岛团第四组的讨论集中聚焦在了人才培养上。省人大代表、民建山东省委专职副主委于永晖认为,大学要考虑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很多大学都是培养一个学科的人才,可到了毕业以后社会却不需要这种人才了,大学招考与大学就业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
对于学生上大学的目的,省人大代表、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万建忠认为,很多学生都没有摆正自己的态度。“上大学选专业是要基于学生们自己的兴趣的,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想法来选择是否要到大学继续深造,并不是简简单单把上大学拿文凭当做最终目标。”他说,很多学生把上大学当成人生目标,至于4年大学以后拿的文凭有没有作用,是什么专业的文凭那是以后的事情,先上了大学拿了文凭再说。“在大学靠出来的文凭再拿到社会上就业,发现无法就业,大学培养不出所需要的人才。”
万建忠说,学生一开始对待上大学的态度上,就出现了很多偏差,这就导致了大学人才培养、毕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对此,省人大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高青说,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高等教育在地方到国家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高校接收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都是关乎社会发展、创新的要点。
省人大代表们所关注的问题确实存在。之前有数据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在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实践创作”、“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可以看出,创新能力缺失也引起了大学生自己的重视。
不阅读影响思想深度
在省政协教育界别的讨论组上,关注的教育问题聚焦在基础教育阶段怎样给大学输送优秀人才上,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成为焦点。省政协委员、临沂一中校长李世良就点出了自己在实际高中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我所在的临沂一中招到的都是中考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招到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实在是太弱,积淀太浅。临沂一中每星期开两到三节阅读课,我们舍得拿出来这些课时来开课,但实际上却是‘亡羊补牢’,有点晚了。”
让李世良感到焦急的是,阅读却总是引不起大家重视,而阅读绝不只是文科学生的事,也绝对不是语文一个学科的事。阅读给人带来的包括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想象力等多方面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世良说,一些尖子生坦言,制约自己学业进一步提升的因素已经不在应试技巧上,而是集中体现在人文素养、理解表达、见识视野、思想深度等更高层面的能力欠缺上。李世良说,更关键的是,在学校里,没有人去指导学生们阅读方法,没注意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从学校这一关就先天不足,这就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也不会养成天天学习的思想和习惯。
李世良的发言和观点得到了省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李掖平的认可。“阅读的缺失就培养出很多高分低能的应试考生,更要命的是因为没有阅读,因为没有真正的文化意识的确立,培养出的学生缺少人文关怀,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李掖平说。如何改变这种窘境,李世良认为需要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责无旁贷,必须得有相应的督导。可以探索在中考中把阅读的数量、效果纳入高中的自主招生。 本报特派记者 魏海洋 郝园园 朱薪雨(本报济南1月27日电)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