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元玉镯检测后竟是玻璃 提醒:认清鉴定证书

2016-03-10 10:3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消费者刘女士在日照一家商场购买了一件2000多元的玉镯,购买时商家拍着胸脯说是真玉手镯,刘女士买回家后看看颜色感觉不对,就到北京一家有检验资质的合法机构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是玻璃手镯,遂投诉到东港消协。东港区消协提醒消费者珠宝玉石是投诉的“重灾区”,选购前可提前掌握相关知识,要认清权威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但不要迷信国外检测鉴定证书,毕竟真伪难辨。

  翡翠标缅甸玉,首饰标识不规范

  东港区消协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珠宝玉石首饰主要存在定名错误,以假乱真,定名不准确、以次充好以及标识不规范三个问题。

  定名错误,以假乱真。产品的标识与实际产品不符合,通常是用一种珠宝玉石冒充另外一种与其外观相似的、更为高档的珠宝玉石,或用合成珠宝玉石冒充同类天然珠宝玉石,达到以假乱真,赚取非法利润。此类现象多表现为石榴石标称为天然红宝石、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合成祖母绿冒充天然祖母绿、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等,甚至有用玻璃冒充天然珠宝玉石的现象出现。定名不准确,以次充好。经过人工处理的珠宝玉石GB/T16552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中要求标注“处理”二字或处理方法,却没有标注。最常见的是对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俗称为B货)或经染色、漂白、充填处理(俗称为B+C货)的翡翠未标明处理方式,当做天然A货翡翠出售,造成消费者上当受骗。标识不规范。具体表现为:出售的珠宝玉石产品品种标识不明确,多使用俗称进行定名,如将翡翠标称为缅甸玉,大理石玉称为阿富汗玉,造成消费者不理解。将玉石类产品笼统地定名为“玉”,该类产品往往是玛瑙、蛇纹石玉、大理石玉、石英岩玉等中低档玉石。

  珠宝尚未纳入“三包”,维权难

  东港区消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珠宝行业的整个产业链,特别在生产加工环节,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许多商家为了获取利润会购进一些低价的首饰产品,同时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愿进行质量鉴定。一般来说,这些低价产品中有很多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建议购买时要看是否具有相关的质量鉴定证书。

  其次,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把珠宝首饰纳入“三包”产品目录,所以,售后服务问题难以解决。比如珠宝展销会、电视购物以及网购、旅游购物和无店面拎包销售等,这些销售行为并不在定检、抽检的范围内。其中有个别急功近利、不讲诚信的商家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不规范销售,也混杂了很多假冒伪劣产品,致使投诉率高、难保证售后服务和维权。消费者在购买珠宝玉石时,尽量不要购买不规范的各类展会、跳蚤市场、旅游景点、网上和电视购物以及“游击队”摊位上等无售后保障、难维权的珠宝玉石,远离“重灾区”。

  不盲目跟风收藏,认清鉴定证书

  东港区消协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玉器首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不乏大额消费,消费者在选购相关产品时,有必要提前获得产品品质、售后服务、保修期、维修费用等方面的知情权,要认清权威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但不要迷信国外检测鉴定证书,毕竟真伪难辨。出现问题,对消费者来说,维权也是很大的问题。在购买珠宝饰品时要给自己提个醒,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知识进行收藏,不要盲目“跟风”。目前珠宝首饰并未纳入“三包”产品目录。但即使没有列入此目录,消费者仍然可以根据《产品质量法》等法规要求商家进行退换修,不过在程序上则会更复杂一些。同时,虽然针对珠宝,全国大多数地方仍在“三包”外,但呼吁立法部门适应时代要求,扩大“三包”范围。

  记者 张永平 通讯员 张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玉镯 玻璃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