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来世代做鸟笼 如今村子华丽变身淘宝村

2016-03-14 11:18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从最初的独自摸索到接受正规的培训,从一天一两个订单到几十个订单……即墨市移风店镇的农妇们正在挑起家庭大半边天,“网上卖鸟笼、卖马铃薯、卖鸭蛋、卖蔬菜”,2015年移风店镇日均发快递已达4000多件,销售额过亿元。青岛首个农村的“电商小镇”慢慢成为国内外眼光聚集的地方,这个电商小镇 ,已经有两个村子获评“中国淘宝村”。其中大欧村,家家户户做鸟笼,年近50岁的吴大哥世世代代做鸟笼,夫妇两人说:“我们村几百年都做鸟笼,现在年轻人通过网上往外销售。”电商小镇的淘宝村的农民们在都做什么挣大钱,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大沽河畔电商小镇产品卖到世界各地

  抱孩子、做饭,日复一日,这种单调仍是很多婚后农村妈妈的生活。“出去打工不现实,还得看孩子。不出去,在家也没有好工作,厂子少,天天下地干活也不挣钱。”28岁的原丽琴嫁到移风店镇后,看孩子成为了主要的生活内容,直到镇上挂上了“电商小镇”这个牌子。挂牌电商小镇,这属于青岛首次。

  王雯雯、原丽琴都是嫁入农家的80后女生。她们的生活轨迹出奇一致,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剩下的选择不多,网上卖东西成为农村居家女人们一个新的选择。

  “你好,我想要买你店里的拖把,能便宜点吗?”“亲,我们利润微薄,这已经是最低价了。虽然不能给您便宜,但是我们可以送您一点小礼物的。”伴随着淘宝网聊天软件的提示音,大沽河岸畔的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桑家埠村27岁的王雯雯,坐在家里的电脑前热情地跟客户聊天,很快就完成一笔订单。

  2012年,王雯雯结婚生子后,在网上给孩子买婴儿用品。“在网上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我突发奇想,与其在家只看孩子没有事情干,为什么不自己开一个网店创业呢?于是从2013年开始,我在淘宝上开了一个小店,自己去即墨小商品城进货,自己拍照片,上传产品,但是生意冷冷清清。”

  就在王雯雯灰心丧气的时候,即墨市移风店镇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在听了工作人员宣传之后,她来听了几节课:免费的教师、免费的电脑、免费的场所、免费的水电,还有专门给产品拍照的房间,总之一句话,就在你家门口一个全免费的地方,你来开网店卖东西就行。

  电商服务中心成立之后,王雯雯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淘宝这块也越来越熟悉了,“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即墨市移风店镇桑家埠村王雯雯高兴地说,她和村里的姐妹们开始售卖家乡的土特产:鸭蛋、草莓、鸟笼子、五谷杂粮。

  从最初的独自摸索到接受正规的培训,从一天一两个订单到现在的四十余个订单,从原来的一个小店到如今的3家网店的店主,到2015年底,王雯雯店铺年营业额二百多万元,净利润超过15万元。2016年,她正在创建一家专门卖农产品的淘宝店铺,力争把即墨市移风店本地的农产品通过网店销售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移风店镇的产品。

  原丽琴的故事稍有不同,从山西嫁到即墨移风店镇的她,在结婚有孩子之后便不再上班,看孩子照顾家。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的原丽琴不满足现在的生活,想来想去,她开始来到镇上学习开网店,她和王雯雯的想法一样,力争把本地的农产品通过网店销售出去。

  据电商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即墨市移风店镇紧邻大沽河,美丽的大沽河沿岸成为观光长廊,大沽河带来的人流启迪了这里的妇女创业思维,现在有50余名妇女从事电商这一行业,占电商经营户的65%,如泉庄村的辛华娜在网上销售马铃薯,七级东南村的史祖艳在网上销售童装,黄戈庄村的姜波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首个“电商小镇”的背后故事

  1 确立电商发展思路


  卖蔬菜、卖鸟笼、卖草莓、卖鸭蛋,好的农产品通过网上慢慢销到了全国各地,电商小镇慢慢被更多的人知道。

  据移风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镇里,确立“个十百千万亿”农村电商发展思路,率先建成青岛市首家镇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聚力打造青岛市首个农村电商示范镇。截至目前,已培育发展农村电商经营业户80余家,实现年交易额过亿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1200万元,涌现出大欧鸟笼淘宝村、大丰收合作社、小蜗牛家庭农场等一大批成功典型。

  什么是“个十百千万亿”?就是建设一个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打造10个农村电商示范村和合作社,与供销社电商平台密切合作,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依托电商服务中心提供的培训、物流等服务,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道,为全镇电商发展树立样板;进而带动100个村庄农村电商全面发展;培育1000名创客骨干,促进万名农民致富,实现全镇农村电商年交易额过亿元。

  2 到底干了什么工作?

  围绕农产品电商发展、网络营销推广等方面内容,镇里先后为部分合作社负责人、村庄支部书记和创客骨干免费举办10期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人数达400余人次;派出业务骨干参加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组团参加2015中国青岛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全方位接受最前沿的电商理念;举办移风店镇农村电商交流大会,邀请资深讲师、本土电商领域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半个月一开课,每次都有20至30个农民来听课。目前全镇已发展电商业户80余家,电子商务日均发货量达3000单,年销售额预计可过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其中,大欧鸟笼专业村电商业户已达30余家,电商年营业额过千万元,其产品不仅销售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3 下一步,农民要干吗?

  整合大沽河沿岸休闲观光资源,全力打造滨河游、田园采摘游和园林古迹游三条旅游线路,开发特色农家宴和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线上交易和线下体验相结合,促进百姓致富增收。如很多种植户通过微信营销这一新型商务模式,大胆尝试涉足乡村旅游,开展面食制作、“我爱种菜”、免费品尝、捡鸭蛋等一系列体验活动。

  大欧村的鸟笼

  把鸟笼从淘宝上卖到国外


  在即墨七级中心社区,有个村子很是“个性”:七成村民不在田间劳作,而是忙着做鸟笼。这就是孕育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欧村,一个500多岁的“鸟笼村”。现在的这个鸟笼村,村民已经在微信朋友圈、在淘宝上,把鸟笼卖到了千家万户、世界各地。

  “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鸟笼进了京。”这是流传在山东省即墨市很久的一句歌谣。即墨市七级中心社区大欧村制作鸟笼始于明代,全村320多户人家都制作鸟笼子。在村子里,记者注意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制作鸟笼,其中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年轻人。

  据了解,大欧村做鸟笼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大欧村的鸟笼子作为民间艺术,被推荐进入青岛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鸟笼不仅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村东头的吴大哥夫妇一辈子做的最多的活就是鸟笼。年近50的吴大哥祖祖辈辈就是做鸟笼的,他给记者算了算,“一天能做十几个鸟笼”,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艺,要选料、刮、制圈,还要雕刻。“我们全村有两百多户都做鸟笼,有的卖原料、有的雕刻、有的专门做笼子,有捕鸟笼、有养鸟笼。”这么干,能挣多少钱呢?吴大哥笑呵呵地说,“反正一年下来,能挣十几万吧,有挣的多挣的少的,一年挣几十万的,上百万的也有。”两口子有一个担忧,“现在会做鸟笼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有会的。”

  他想不明白的一件事,“在外边上班,一年也就挣五六万 ,你在家做鸟笼也能挣十几万,为啥年轻人不愿意干呢?”吴大哥担忧“鸟笼手艺传承后继无人”。

  年轻人都去做什么了呢?在这个红砖绿瓦的小村庄,人虽然不多,但有几十家淘宝店。开淘宝店的多数都是年轻人。在淘宝开网店的小吴向记者介绍,“一年能卖80万多元吧。”吴大哥想不明白的答案或许在这里,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做鸟笼,因为做网店挣的也挺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店,把鸟笼销售到世界各地。

  在村里芦苇大坑旁一家网店,30岁的小吴是这个村子为数不多的会做鸟笼的年轻人。他告诉记者“发港澳台的话,直接发顺丰就可以寄过去。也有一些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要货的,都是通过代购卖走的。”

  在大欧村,72岁的老艺人吴洪连是全村最年长的老艺人之一,村里人都叫他“老顽童”。他从小就学会了制作各种鸟笼子,但最喜欢制作的是一种专门捉鸟的笼子。“俺小时候顽皮,不学正道。”吴洪连老人说,他家祖祖辈辈都会做鸟笼,他7岁就开始学做鸟笼子了。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一种能自动关门的“捉鸟笼”,这种鸟笼的门是活动的,像一个机关,当有小鸟进入笼子踩到机关后,笼门会快速关闭。“每天能做5个。”吴洪连老人说,做一个笼子可费力了,从选竹子到制作成零部件,再到完成整个制作,至少需要上百道工序。他和老伴一个月下来,光做鸟笼就能赚上万元。

  王长财的农场

  上万斤葡萄靠微信卖出去


  王长财第一年葡萄丰收了,上万斤葡萄通过微信卖了出去。

  他自己也觉得奇怪。王长财的农场有十几亩,在移风店镇电商服务中心的西南不远的地方。本来他觉得自己农场位置是个劣势,离青岛市区、即墨市区都远,知道的人不多。自己本来种得很好的葡萄,到底该怎么卖呢?正好遇到了镇上搞电商销售,王长财安排了工作人员专门去听听,看看人家到底怎么卖。

  电商服务中心的雷主任告诉记者,“我们做的工作是把农民扶上马、再送一程。”打通电商的最初一公里,这是电商服务中心的目标。“其实这个农产品,还是农民自己种,自己开网店卖,那我们要干嘛呢?要把他们引导过来,让他们通过微信、通过淘宝、通过各种网上途径卖,就是扶上马。我们免费教怎么拍图、怎么服务、怎么开店讲好农民自己的故事,这就是把他们再送一程。”

  王长财的小蜗牛农场,种了葡萄、种了草莓。王长财告诉记者,自己承包这块地有很多年了,一直没有完全打理。一直以来,自己一直在想,既然现在大家都说食品不健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种好绿色的农产品,种好草莓、葡萄,就成为他这两年要干的唯一的一件事。但是怎么卖呢,自己一直没想好。直到遇到了电商小镇的学习班,2015年,他的葡萄丰收了,一共收了近万斤葡萄,通过网上大部分销售出去。

  而在王长财看来,“上网并不是法宝,最根本的还是你东西得好。”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现在小蜗牛农场搞摘草莓活动,有时候有朋友打电话来说要吃草莓,“我就看看摘草莓的人来得多不多,草莓熟得好不好,要是草莓熟不好,我就直接跟人说你别来,来了你吃不好。我就不让他们来。有时候摘草莓的报名的人多了,我就告诉后边的人,你们别来了,来了吃不好,人多。”在王长财看来,质量是第一位的,你必须把质量搞好,才能通过网上获得认可。

  王长财经营小蜗牛农场的这个想法和电商中心雷主任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接受采访时,雷主任多次强调,“这个电商卖农产品,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农产品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是简单挣钱。”他表示,首先通过网上卖农产品,农民一看卖得好、卖得贵,那么最终有个示范作用,大家都会这么种。以前种点白菜,卖不上价。现在你搞精品化种植,搞附加值高的农业种植方式,不打药没农残、大家都认可,然后通过网络卖个好价钱。农民转过来还是这么种,从根本上实现了农产品精品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一年种植葡萄,用心种植尝到甜头的王长财开始扩大规模。2016年,他种了两个大棚的草莓、两个大棚的葡萄。这样,全年就轮起来,四季都可以在农场吃到水果。通过网上营销,王长财还想着,把农场真正搞成一个慢生活、休闲的地方,市民可以来度假、看书,吃农家水果。通过电商,他的农家生活正在一点点发生着改变。

  金欣善的盆栽菜

  盆栽蔬菜网上一月销售数百万


  “我要二十盆紫麦油菜、二十盆芝麻菜、十盆玉女菜、十盆野茼蒿。”来自周边的平度市民熊吉勇看着满棚的盆栽蔬菜兴奋地“点菜”。“今天是我一个开饭店的朋友介绍我过来的,他说这里的‘盆栽蔬菜’很好吃、很新鲜,而且还有观赏性,过两天我们学校有个活动,厨房里能用,还可以摆在餐厅里观赏。见了满棚的盆栽菜,心情都好了,我以后还会继续购买的。”和熊老师一同来的平度市南村镇个体老板辛作武高兴地说。这是近日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大丰收种植合作社热销的一个镜头。

  在即墨市七级中心社区前吕村大丰收种植合作社基地大棚里,一盆盆绿油油的盆栽蔬菜充满生机。合作社理事长金欣善说:“现在全村共发展盆栽蔬菜基地300亩,每年销售盆栽蔬菜超过20万盆,一年下来,卖盆栽蔬菜能卖一千万元左右。”而这大部分蔬菜,都是通过朋友圈、淘宝售卖出去的。

  金欣善所在的前吕村以前是个偏僻的穷村,2009年成立合作社后,金欣善做梦都想让父老乡亲们快点富起来,想快点改变现状,就得选一些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金欣善最后选定了大棚盆栽蔬菜种植项目。即墨市移风店镇大丰收种植合作社从大年初二就开始上班了,预计正月就可销售盆栽菜10000余盆。“从年前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人给我打电话、发微信订盆栽菜,说是要带着去亲戚家出门,所以我们早早就开始上班了,一直很忙碌。”即墨市移风店镇大丰收合作社销售总监金延奇介绍说。

  大丰收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积极推行“盆栽蔬菜”种植模式,年产量30多万盆,热销北京、河北及山东各地。“我们的盆菜蔬菜,采用的是无土栽培技术,不使用农药,也不使用化肥,是很健康的蔬菜,而且顾客带回家之后,每天浇一点水,一星期之后还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所以很受欢迎。”即墨市移风店镇大丰收合作社理事长金欣善说。

  即墨市移风店镇大丰收种植合作社在通过微信销售盆栽菜的同时,还尝试涉足了乡村旅游,开展了现场面食制作、“我爱种菜”、免费品尝、捡鸭蛋等一系列体验活动,颇受游客欢迎,2015年接待游客万余名,并且拥有一批固定消费群体。“俺是前吕戈庄村的,现在大丰收合作社做的盆栽菜在我们这里很有名,这不今年俺来跟着学学,打算在大棚里也开始种植。来了之后,这里的技术员详细地给俺做介绍,还说,只要质量好,他们就帮助俺卖了,这是绝对赚钱的买卖呀。”即墨市移风店镇前吕戈庄村村民王春梅高兴地说。

  在电商服务中心雷主任看来,“大丰收盆栽蔬菜搞得好,一方面是农产品确实过硬,绿色健康,再一个就是通过我们电商服务中心参观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咱农民自己也想办法,看看怎么样通过网上卖。大丰收蔬菜,是我们2015年重点推广的,月营业额达300万元。”

  文/记者 任波

  图/记者 吴璟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鸟笼 淘宝村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