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困倦的旅途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近期一家机构发布的《2016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以下简称《睡眠指数》)显示,抱着各种电子产品助睡成为很多国人的习惯,但这对改善睡眠效果着实有限,此外,所处区域、伴侣的生活习惯及职业等都成为影响睡眠的因素,而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刻的地方,山东人登上了“早睡早起”项目的榜首。
三成人有智能手环
但助睡效果并不咋地 数据显示,在人们最希望通过睡眠产品解决的问题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醒了以后睡不着(25.9%)、多梦(25.6%)、打呼噜(25.1%)、入睡困难(23.1%)、醒后疲惫(22.0%)。其中最愿意投入财力的是“入睡困难”,平均愿意投入650元。
与此相应,以手环为代表的智能睡眠产品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拥有者超过三成(32.8%)。拥有最多的智能睡眠产品前两位是智能手环(14.5%)和智能手表(12.4%)。但这么多工具,并不代表你就能睡个好觉。数据显示,家中拥有智能睡眠产品的人睡眠品质得分为68.5分,甚至低于没有智能睡眠产品的人睡眠品质得分(69.2分),智能产品的睡眠增益效果有限。
《睡眠指数》分析,惯于晚睡早起的现代生活方式无疑是造成人们“辗转难眠”的重要因素。而除了与个人生理心理原因有关外,与睡眠相关的不良环境因素(室内外环境、床上微环境)也会成为影响睡眠品质的祸端。调查发现,外部环境中对人影响最大的是噪音(55.7%),其次是光线(32.9%)和枕头(28.1%)。有趣的是,不同区域人群所受的影响也有一些差异,比如辽宁受室内噪音影响比较大(15.6%),山西则变成了枕头(14.5%),而福建则是光线(17.7%),广东则又变成枕套。
床上用品对睡眠品质有一定影响,裸睡者对床上用品的舒适感和亲肤性要求更高,数据显示,17.0%的情侣共同裸睡,14.6%只有男方裸睡,3.7%只有女方裸睡,30个省份中情侣共同裸睡比例最高的是四川省(34.8%)。
生活习惯挺影响睡眠
打呼噜最让人烦 数据显示,随着床龄增加,人们睡姿的亲密度越来越低。《睡眠指数》显示,在一起睡的6种睡姿中,侧抱式是中国夫妻最多的睡姿。
据介绍,感情状况的好坏与睡眠品质有一定关联,对自己和伴侣感情状态满意的人,睡眠品质往往更好,比如对目前伴侣关系非常满意的人睡眠品质得分为72.0分,对伴侣关系非常不满意的人睡眠品质得分为62.2分。
生活习惯差异成为影响爱人睡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睡眠习惯不一样或者另一半睡眠习惯不好而分开睡的合计占比为4%,在睡眠引发的矛盾中,怒气值最高的是打呼噜,国人平均怒气值为52.0分,其次是床上玩手机,怒气值达到为48.7分。
而在全国30个省份中,上海人最爱打呼噜,比例高达37.7%,北京人最常磨牙,约两成人(17.5%)晚上经常磨牙,新疆人伴侣间上床时间差最大,平均相差68.8分钟。
影响睡眠的另一个难以启齿的重要因素是“爱爱”。《睡眠指数》调查显示,每周性生活频率维持在2-4次的人睡眠品质更高,但2016年的调查显示,约五成中国人因太困而拒绝“爱爱”。女性“要睡不要爱爱”的表现更明显。
随着二孩时代到来,起夜照顾孩子成为很多年轻父母的“幸福烦恼”,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到父母们的好心情,计算显示晚上起夜照顾孩子的烦恼值并不很高。
建筑工人睡得最香
律师睡眠最没质量 调查显示,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山东人都是起得最早的(分别是6:30和7:36),睡得也是最早的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处中国东部的山东半岛是最早接受阳光的区域之一,起得早些无可厚非。这是受到传统文化浸染最深的地方,勤劳肯吃苦成为美德,孔子也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时间十分重视,这点从山东人的睡眠上也可窥得一二。
此外,工作日新疆人起得最晚(9点),河北人、山东人、吉林人睡得最早(22点42分),周末福建人、四川人起得最晚(8点48分)。山东人、河北人、吉林人、黑龙江人睡得最早(23点),广东人睡得最晚(23点48分)。甘肃人睡得最少(8.5小时);浙江人和福建人睡得最多(9.3小时)。
同时,起得早不等于睡得好,从睡眠指数得分来看,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南京得分最高(71.4分),山东济南69.5分的得分与海南海口并列第11位,而呼和浩特人睡得最差,得分为65.5分。
总体而言,国人周末睡眠时间比工作日平均长1个小时,周末起床时间比工作日起床时间平均晚1.2个小时,周末入睡时间比工作日平均晚18分钟,周末“补觉大户”则集中于鄂闽赣川等南方省份。
而以职业划分,建筑工人睡眠指数得分最高,为71.9分,律师睡眠指数得分最低,为64.0分。而在不同的职业人群来看,新媒体人员、自由职业者、销售人员、创业者、大学生、建筑工人平均工作日睡眠时长相同,都是8.3个小时,而纸媒从业者的睡眠时长最短,为7.5个小时,睡得最不规律的人则给了“广告人”群体,这些都深刻说明,同等条件下“职业”对人的睡眠有着重要影响。(齐鲁壹点记者 刘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