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与评委各取所需 艺人纷纷加入评委队伍

2016-04-08 10:3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最近,柯以敏在《超级女声》海选中对感冒选手直言:“不要唱了,滚吧”,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也使“评委”这个特殊身份再次被关注和讨论。通常来讲,艺人做评委,不管是对节目还是对艺人都是好事,前者可以获得关注度和话题性,后者可以增加曝光率,展现个人魅力,还能得到高价酬劳,只有少数艺人偶有失手。如今的选秀节目走到了拼评委的阶段,挖到大牌艺人做评委,被很多节目视作制胜法宝。

  大牌艺人也来做评委

  选秀节目请评委并不是新鲜事,选手表演了节目,需要比较专业的人士告诉观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这再正常不过。评委成为话题大概是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始,就是诞生了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的最火的那届“超女”。当年的评委阵容里有宋柯、巫启贤、朱桦、丁薇等知名音乐人,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柯以敏和黑楠,“柯南”二人以“毒舌”风格一举成名,点评选手不留情面,彼此互动各不相让,制造了评审台上的诸多戏份。2007年的《快乐男声》,伍洲彤、包小柏、黑楠等音乐人被一个对观众来说极为陌生的女人抢了风头,那就是杨二车娜姆。她头上戴着标志性的一枝花,自称某小国公主,性格西化,行为大胆,为选手摇旗呐喊,虽然观众对其褒贬不一,但节目和她本人的话题度都有了。她也得以趁势混了几年娱乐圈。

  虽然炒作、抢戏的质疑不绝于耳,但超高的话题度曝光率和翻倍的身价,使评委们尝到了甜头,也使更多艺人蠢蠢欲动。为名也好,为利也罢,哪怕就是为了凑个热闹,评委比选手抢镜的怪现场逐渐显现。

  选秀最初兴起的那几年异常火热,审美疲劳之后,经历了几年低迷,重新包装,又卷土重来。最典型的代表即2012年开始播出的《中国好声音》,在“好声音”里,评委不叫“评委”,改叫“导师”了。从第一期节目开始,观众就看出了苗头:导师又是欢呼,又是流泪,又是斗嘴抢学员,四人之间的互动,比选手“好看”多了。而且连刘欢这种乐坛大佬都做评委了。“好声音”开启了一种导师主导的模式,并被越来越多的节目效仿,更名为“导师”的评委们比以前更风光了,节目能请到的评委也越来越大牌。2012年《中国最强音》请到了罗大佑,2015年《中国好声音》请到了周杰伦,《中国之星》连崔健都请来了。

  评委与节目互惠互利

  选秀节目和评委之间,各自为利,各取所需。有业内人士表示,评委的选择,很大程度决定了节目的成功与否,“大型真人秀节目对大牌评委的依赖性比较大,评委的互动性好不好,口才好不好,个人魅力如何都不同程度决定节目的品质和基调。”具有专业性、高地位、权威性的明星做评委,能够在节目前期广泛吸引关注度,明星观众号召力也成为节目的收视保证,这跟电视剧、电影的大腕效应是一样的道理。与此同时,明星大腕的加入对于广告客户来说是一剂强心剂。从近年来选秀节目的现状来讲,什么节目能火,谁也不能预先打包票,所以明星大腕的加盟也成为广告客户选择投放的标准。

  而对艺人来说,低片酬或没有任何宣传意义的事情,他们必然是不会做的。高品质节目的传播,能提升艺人的品牌影响力,甚至能够让几乎进入冰冻期的、所谓“过气”的艺人梅开二度。选秀节目做评委成了他们翻身的好机会。以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为例,刘欢、那英、庾澄庆本身就是大腕,翻红前后的变化并不是太大,但也在节目后开了演唱会、上了春晚。杨坤原本算不上一线歌手,在节目里反复提及自己的32场演唱会,还获赠外号“三十二郎”,节目结束后,演唱会果然全国各地地开了起来,还到《最美和声》里当起了主持人。

  除此之外,高额出场费对艺人也有很大的诱惑力。据了解,前几年,几百万出场费已是天价,而近几年,随着综艺节目整体的水涨船高和评委的抢手,出场费过千万已是家常便饭。 记者 付晓晓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评委 大牌艺人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