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建国
近日,上海公安部门破获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成为舆论热点。针对外界质疑,食药监总局4月6日再发公告表示,除了此前的雅培,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食药监总局方面还表示,此前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4月7日《京华时报》) 有一种说谎叫做“善意的谎言”,是指出于一种良好初衷,故意掩蔽或者修饰事实。比如说,在病人刚刚查出病情时,家人常常会讲一些“善意的谎言”,以此鼓励病人要有信心。这种发生在个体间的“善意的谎言”,有一定市场,为很多人理解。但就政府部门而言,只有真话和假话区别,永远没有“善意的谎言”这一说。这是因为,只要是谎言,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都会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的威胁。
在很多时候,有人以为真相可怕,其实没有真相才可怕,篡改真相更加可怕。具体到“假奶粉”事件,公布完完整整的真相,或许会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恐慌。但这种恐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可控的,存在转化的可能。只要表现出坦诚坦荡,拿出过硬举措,这种恐慌会在短时间消除;倘能闻过即改,从制度上杜绝问题的发生,还会激发信心,赢得信任。可谎言不同,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会制造想象的空间,甚至引起更大的恐慌。
公信力可谓生命力,善意的谎言也会削弱政府公信力。因此,哪怕“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有着良好的初衷,也不应该开启“谎言模式”。只要有想法有办法,“假奶粉”问题不难解决,可公信力的损伤很容易,而培塑起来却是一个漫长过程,从这意义上讲,“假合格”比“假奶粉”问题还要严重。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