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排毒工厂"撑起保护伞

2016-05-01 14:4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钱夙伟

  日前,陕西当地媒体的一则《暗访黄陵“排毒工厂”》的视频新闻,将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的黄陵煤化涉嫌长期排污的惊人情景暴露在公众视线之下。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家涉嫌污染的煤化工企业,并未完全取得环评、安检等手续,涉嫌未批先建、违规生产。(4月30日《中国经营报》)

  “排毒工厂”名副其实,“这里的生活每天都伴随着难闻的臭味,不时弥漫的烟尘更是让这个在大山深处的生活区域,充斥着污染。”“排毒工厂”除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也必然危及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从2012年开始,部分村民陆续出现咽喉炎、鼻炎等症状,且总是反复,难以根治,一些晨练的老人也经常恶心头晕。”

  这样一座“排毒工厂”,居然“并未完全取得环评、安检等手续,涉嫌未批先建、违规生产”,而多年来的“排毒”,更是肆无忌惮。那么,谁给了这座“排毒工厂”凌驾于环保法之上的特权?

  业内人士认为,当地政府面对这个体量巨大的项目,明显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态度。由此,对于该企业相关项目的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的监管,在多年里几乎是“放任的无效监管”。而正是因为有着当地政府的保护伞,“排毒工厂”才有恃无恐,“排毒”也愈演愈烈。

  这其实并非个别现象。不少地方不顾污染,先引进再说,是因为于官员来说,引资是硬指标,事关绩效考核,而这又与头上的乌纱帽直接挂钩,如此重压之下,引进成了硬道理。而既然引进时对环保已经“放了一马”,当地政府与企业实际上已经捆绑在了一起,投产后的污染,政府也只能“保护到底”。这也正是不少地方引资越多,污染也越严重,而且越治理越严重的原因所在。

  谁为“排毒工厂”撑起保护伞,不能是一笔糊涂账,应该一一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对“排毒工厂”的保护,凸显出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背后有没有利益的纠葛,更应该一查到底。只有让官员处于法治的高压之下,才有可能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和为民情怀,对诸如“排毒工厂”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才有可能得到遏制。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排毒工厂 保护伞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