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销保险猫腻多 拒绝"停售"诱导理清产品性质

2016-05-03 09:12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关注产品性质,勿盲目购买

  说起买保险,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些走街串巷,主动前来拜访的保险代理人。虽然这支庞大推销队伍中的成员素质良莠不齐,但上门“陌拜”的代理人们,终究撑起了保险营销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电话销售近年也成为各大险企不可或缺的一种营销方式。在与消费者通话的过程中,经过专业培训的座席往往能发掘对方的投保需求,成功推介产品,且相比网点、代理人等传统渠道,电销保险在费用方面一般更具优势,因此正为越来越多消费者所接受。

  遗憾的是,尽管险企大都宣称,这是一种“营销动作可控,销售误导可避”的推销形式,实际上,关于“猫腻”这件事,电销保险同样未能“免俗”。保监会近日向全社会通报数起典型案例,其中就不乏一些险企,因电销人员不按“规矩”办事,坑害消费者利益,被点名处罚。这就提醒广大消费者,遇到电销保险还是应当多个心眼,谨慎为佳。

  “产品停售”的诱导

  保监会在检查中发现,某寿险公司电销中心的部分保单,以产品即将停售为由进行宣传。其实,保险产品停售并非“新奇”现象。平日里,保险公司是会正常地停售一些险种,比如主动叫停赔付率高,对险企造成较大赢利压力甚至产生亏损的产品。又如监管部门认为某款产品的设计存在问题,险企经营风险过高或对投保人没有实质作用,因而制定规则重新界定险种。可是,倘电销人员大肆“造势”,硬生生把即将(甚至并不会)停售的产品卖成“秒杀品”,导致消费者忽视自身需求,盲目购买,这就属于违规行为。

  根据保监会2012年1月颁布的《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决定在部分区域停止使用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不得以此为由进行宣传和销售误导。此前,某险企就因以旗下一款产品将停售为由,在营业场所内张贴海报进行宣传销售,实际并未停售,而受到所在地保险监管部门处罚。这一“办事规则”,其实同样适用于电销保险,消费者务必竖起双耳,谨防电销人员瞄准大众的“惜购”心理,以“停售”名义诱导自己出手。

  “退旧换新”的猫腻

  保监会还注意到,某险企电销人员诱导客户将原保单退保后投保新保单。其实,这也是在传统投保渠道中,被一些无良代理人用“老”的“招数”,而今又开始“贻害”电销消费者。生活中,多数退保情况是投保人遇到突发经济状况,无力续交保费,只得与险企解除合同关系。或者,有些投保人当初就属跟风购买,事后发现不适合,于是申请退保。但最糟糕的情况 ,莫过于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业绩,怂恿甚至误导客户退掉现有保单后另买新保单,给后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众所周知,买保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且保险条款专业性强、生涩难懂,关键要弄清购买后能享受哪些收益,获得哪些保障。换句话说,决定投保与否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个人的保障目标。消费者应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年龄、职业、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等要素,选择适合的保障范围、保障额度、交费期限,切忌对一知半解的产品胆子太大,在电销人员或代理人的误导下,盲目退旧换新,以至非但不能获益,反而因为退掉旧保单蒙受损失,“空守”一张并不适合自己的新保单。

  产品性质的“模糊”

  保监会在通报中还指出,一些险企的电销人员存在夸大产品保障范围、模糊行业相关规定、以银行理财产品等名义销售保险的误导行为,甚至有的人员电销时压根不提保险,简单地宣传产品收益率为8%,使用“攒钱”等说辞。

  其实,去年年中保监会发布的通报就显示,去年上半年在人身险涉嫌违法违规类投诉中,各类销售违规1860起,占违法违规投诉总量的97.59%,其中涉嫌欺诈误导1556起,主要表现在夸大保险产品收益、错误解释保险条款、混淆保险与银行理财及储蓄概念等问题。可见,上述保监会通报的电销人员种种违规行为,亦属一些险企“屡教不改”,从面对面销售“延伸”到电话销售领域的老毛病。

  鉴于当下保险产品不断创新,除了传统保障型产品外,确有越来越多投资型产品面世,就此,接到销售人员来电,若有潜在的投保需求,消费者要根据实际情况详细了解产品的性质,分清到底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也可请对方比较一下不同投资类险种的利弊。宗禾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电销保险 停售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