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节背后的传统文化回归 治愈了城市冷漠症

2016-05-03 14:38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没想到12年前我的一个小小的倡议,竟得到成千上万人的热烈响应,并且拉开了青岛市范围内‘邻居节’的序幕。”“邻居节鼓励社区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邻居,将日益疏远的人与人的关系重新拉近,这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也是邻居节旺盛的生命力所在。”“邻居节,治愈了城市冷漠症,应该坚守下去。”……为期18天的青岛市2016年“邻居节”即将于5月6日落下帷幕,从12年前小女孩的一个小小倡议,到今年全市范围内的节会,邻居节每年都在逐步壮大,并影响着更多的人。不少专家学者表示,邻居节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邻里热情参加敲门相识活动

  “邻居你好,我是楼下的,这是我的联系卡,有空过来聊聊天吧……”5月1日,海伦路街道的8个社区正在同时开展邻里敲门相识活动。上午10时许,青岛市邻居节发起人、海伦路社区工作人员孙睿涵与街道、社区工作的人员及楼组长也相约一起,走进了海伦路45号6号楼2单元,从7楼依次向下随机进行敲门。

  “快进来坐坐吧 ,咱中午一起吃个饭”,海伦路45号6号楼2单元7楼的范大姐开门后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据楼长王爱玲介绍,这个单元共有居民21户,他们随机对其中的15户进行敲门,除2户休息外出外,其余13户均打开房门并热情接待来访邻居,其中8户年轻居民还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和微信号,并积极加入到了“海伦路社区和谐邻里群”的微信群当中。

  “从12年前敲不开几户邻居的门,到现在一敲门就能开,邻居们还很热情地相邀进门坐坐、吃饭,这说明大家的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12年后再敲门的邻居节发起人孙睿涵感慨地说道。12年前,10岁的孙睿涵正是在春节敲门拜年的时候发现,有的邻居对她十分戒备,不愿开门,从而让她有了“举办邻居节”的金点子。后来,这份建议被转交到海伦路街道办,并被立即采纳。当年,海伦路街道的海伦路社区就办起了第一届邻居节。

  孙睿涵告诉记者,这12年的邻居节她几乎年年都参加,这么多年她能明显地感受到身边邻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们社区的人过节都会把家里的拿手菜端出来大家一起吃;家里少了油盐酱醋了,也会想着先敲敲邻居的门借用一下。彼此之间的沟通多了,隔阂少了。”去年大学毕业之后,孙睿涵回到了当年第一届邻居节的举办地——海伦路街道海伦路社区当起了一名社工。“现在我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可以为邻居们出更多金点子了。”12年前,孙睿涵因为一条金点子与邻居节结缘;12年后回到社区后的孙睿涵依旧与邻居节为伴,她希望未来的几年、十几年,自己依然能为邻居节出谋划策。“如今邻居节已发展成全市范围内的节会,我想下一步是不是可以跨区之间进行活动,比如市北区某个社区与崂山区某个社区搞联谊活动,以后市北的居民想去崂山爬山,是不是可以与崂山的居民相约一起同行呢?”

  邻居节引发居民心底的共鸣

  据了解,此前11年,邻居节已覆盖市北区65.4平方公里,106.9万人口。累计开展各项邻里互助活动4700余场次,参与居民逾80万人次、企事业单位逾200余家。还以“互联网+”的形式,打造了互联社区平台,实现了政策服务信息全覆盖,让群众享受到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如今的邻居节不仅是居民们一年一度欢庆的节日,也是各街道、社区探索、创新的平台。

  为了拉近社区内邻里之间的距离,浮山新区街道创建了“社区e家”志愿服务平台,开发了涵盖医疗卫生、家政服务、养老助残、法律咨询、汽车维修、社区调解等15大类、39小类的志愿服务项目,用以解决居民有需求又无处去找的难题。同时街道招募各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团队,有困难的居民只要拨打热线电话88750017,第一时间就可以获得邻居们的帮助。谈到街道志愿服务平台,浮山后六小区社区书记栾翠竹感慨道:“以前家家关门闭户,楼上楼下谁都不认识谁,谁家有个急事难事的,还不好意思向外人开口。其实,远亲还不如近邻,现在街道通过这种志愿服务平台的搭建,许多常年不打招呼的邻居因为这种互助帮忙,成为了不错的朋友,社区的和谐氛围也有所提升。”

  “现在社区里有合唱团、美食节、运动会……孤独的老人有邻里照顾,困难的家庭有邻里帮扶,吵架的夫妻还有和事佬上门劝和……我在这个社区工作了十几年,感觉邻居节让居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引发了大家心底的共鸣。”瑞昌路社区书记李迎春说。

  “离开老房子已经六七年了,老居民们都已经搬到各地的新房了,每年只有邻居节的时候才能回去跟大家聚聚,大家一起讲讲以前的老故事,就感觉像是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南丰路社区居民孙芳芹告诉记者。南丰路22号筒子楼是原4308军工厂和供销社的员工宿舍,有60多年的历史,因房屋年代过于久远,不少居民慢慢搬离了这里。但是每年的邻居节,社区都会备上好酒好菜,把搬走的邻居们请回来:新房旧友睦邻,喝酒品菜聊天。

  第一届邻居节就很受居民追捧

  “邻居节鼓励社区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邻居,将日益疏远的人与人的关系重新拉近,这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也是邻居节旺盛的生命力所在。”2004年时任第一届邻居节举办地——海伦路街道海伦路社区书记邢黎表示,通过举办邻里百家宴、社区趣味运动会、居民厨艺大赛等活动,可以让社区更加具有人文情怀,让居民感到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度,让许多居民走出家庭,看到更加美好的社区生活,提高了幸福指数。

  “当时举办第一届邻居节的时候,还不知道老百姓喜不喜欢,所以政府决定先在我们社区搞个试点。结果没想到现场特别火爆,很多别的社区的居民也都跑过来和我们一起过节。”邢黎告诉记者,之所以第一届邻居节能够在海伦路社区成功举办,也是源于当时海伦路社区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

  “海伦路社区当时是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社区里有合唱、武术、京剧、桥牌等11支文化队,每支队伍都有二三十名居民。大家还自发创作邻里之歌、社区报等,大家参与邻里活动的热情很高。正好在这个时候,小姑娘孙睿涵‘举办邻居节’的金点子出现了,也正好迎合大家的需求,所以第一届邻居节获得了成功举办,这也为第二年当时的四方区举办邻居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不过,邢黎在肯定邻居节给社区、邻居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邻居情不能仅仅局限在为期十几天的邻居节里,也不是仅仅吃几顿饭、举办几次活动就能维护好的。平时还需要政府引导,给居民更多沟通的机会,在社区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居民们在感染和熏陶中经常过邻居节。”

  “邻居节,治愈了城市冷漠症”

  “邻居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传递一种理念,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寂静的楼道热闹起来,让人文的环境优美起来,社会肌体产生良性循环,有了邻里真情,自然就有了城区和谐。”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刘同昌表示,互联网时代人们压力大、流动快、宅人多,的确给邻里关系构建带来不少障碍。但是高楼再高、网络再强,也阻挡不了渴望温暖和交流的心。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大家需要去探索并建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邻里关系。“现代社区需要沟通的利器,而邻居节正是这种攻克现代化壁垒的利器之一,它治愈了城市冷漠症,应该坚守下去,形成一个地方百姓的节日。”

  “青岛市邻居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社会现象。”刘同昌一直关注着邻居节,并进行了多年研究。他认为,邻居节对提升一个城市的文明度举足轻重。“邻居节”可以传承民族血脉、增强民俗记忆,进一步走进社区深巷、走进高楼大厦、走进千家万户,回归家园、再现乡愿,使守望相助的邻居们感到永远的幸福与温暖。“就像春节、中秋、端午、重阳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样,它们已经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的地方节日也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据了解,在去年10月份青岛市举办的“守望相助和谐邻里”研讨会上 ,当时很多专家学者就表示,邻居节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值得向全市推广传播。

  但刘同昌也幽默地指出,经过这么多年的运作,邻居节上的“规定动作”已经很好了,还缺一点“自选动作”,他建议每一届要有一个主题,凸显一个特色,使每一届都能与以往区分开来。“另外,邻居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年轻人参与度不高。以后的邻居节也应该在活动的设计上,多吸引一下这部分人群。”文/图 记者 孙雅琴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邻居节 传统文化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