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路街道棚户区改造 老照片讲述百年光阴故事

2016-05-10 07:07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市北区即墨路街道启动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共涉及居民3176户,是市北区棚改涉及居民最多的片区,这片棚户区的老楼院大部分建于1920年前后,好多居民是祖辈五代人曾在一间小屋里生活。昨日,该街道棚改居民在1907年建成的元吉里大院举办“老楼院的光阴故事”摄影展,这些照片都是老院邻居们以普通人的视角,拍摄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里院弄堂,用照片留住老城记忆和邻里深情。

  居民办起老楼院影展

  下午2时许,即墨路街道宁波路28号筒子楼大院成了摄影展厅,来自前后楼院的居民围过来,在老照片中寻找自己和自己家的影子。“这张照片上有我,后面的那个贴着福字的木头门就是我家。”看到一张照片中有自己的影像,76岁的王老太兴奋地拍着身边邻居肩膀,说着拍摄这张照片时的情景。即墨路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辖区今年启动了4个片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老邻居们就要离开老院了,他们希望通过照片留住这片老城区的记忆和邻里深情,同时也能展现老城区的面貌变迁。老照片征集期间,吸引了很多老邻居参与。征集的照片以一个居民的视角,记录下自己世代生活的老院落。

  老照片定格楼院历史

  “元吉里、华吉里、普吉堂、海关后……这些熟悉的名字已成为小港人难以忘却的回忆,随着青岛湾、上海路、德平路等片区改造,四方路、胶州路、上海路这些老院也将逐步成为历史。”63岁的秦鸿河是这次照片展的积极投稿者,他告诉记者,他的老爷爷就在这个大院生活,到他儿子这一代,已经有五代人在这里生活。上世纪70年代,就在这个老院里,秦鸿河有了第一台照相机,这是一台120海鸥照相机。当时有相机的人很少,花了他父亲差不多两个月的工资。秦鸿河将相机当做宝贝,他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在老楼里。之后,秦鸿河拍摄的照片越来越多,镜头定格的老楼院影像也越来越多。“从120海鸥,到135曙光,后来又买了数码相机,这些年就用手机拍照了。”秦鸿河高兴地说,他送来的好几张照片都被影展采纳。

  筒子楼住户家家有吊铺

  秦鸿河告诉记者,他家里兄妹7人,加上父母,一家九口挤在宁波路28号筒子楼大院的一间14平方米小房子里。这个大院有个名字叫“元吉里”,旁边还有名为“华吉里”“普吉堂”等相同格局的筒子楼院。这些老楼院居民家的住房面积基本都在20平方米以内,为能充分利用住房空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房屋上方搭建了吊铺。白天在屋子下方的空间活动,晚上睡觉时,孩子们全部爬到吊铺上。“那时候家里兄妹多,在吊铺上挨个躺下,父亲就踩着梯子爬上来,挨个数孩子的脑袋,够了7个就关灯睡觉。”秦鸿河说,父母经常回家晚,饭还没做熟,他就和妹妹跑到邻居大爷家蹭饭,家里饭做熟了,他们也在邻居家吃饱了。

  进展

  4个棚户区涉及3176户


  即墨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徐红告诉记者,该街道需要改造的棚户区老楼众多,今年4月底启动了包括元吉里筒子楼大院的陵县路以西棚改项目等4片棚户区改造项目,片区共涉及居民3176户,是市北区涉及居民最多的一个棚改片区。去年该街道棚改项目改造了近3000户,今年启动的棚改项目包括4个集中片区,1个地铁片区,5个零星片区。其中青岛湾三期涉及居民1292户,甘肃路一期涉及居民1024户,上海路德平路二期涉及居民354户,陵县路以西涉及居民394户,地铁片涉及居民278户。另外,还有馆陶路12号丙涉及居民79户,甘肃路34号、42号涉及居民80户,阳信路14号-18号(双号)涉及居民63户,长清路7号涉及居民50户,陵县路2号乙涉及居民19户。据介绍,除当天启动4个项目的3176户,今年总共将改造3633户。按照3年棚户区改造计划,预计在2017年还将改造征收5000户棚户区住房。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赵健鹏 通讯员 安迪

  故事

  邻居称谓都是“亲戚”


  “邻居们陆陆续续搬出老院,大家的心情百感交集,好多人的大半辈子都留在了这个大院里。”在元吉里生活了60年的徐英俊已经交房搬家,这次趁着老院影展,又回来看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楼院。他楼上楼下地走,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一砖一瓦。“那时候的邻居跟自己家一样,孩子们饿了推门就去邻居家吃饭,根本不用打招呼。”秦鸿河说,邻居们之间的称谓都使用大爷、姨、姑、舅等亲戚的称呼。虽然没有血缘关系,邻居大爷跟外人介绍他时,都会说“这是我侄子”。徐英俊说,他老爷爷从平度逃荒来青岛时,就住进这个楼院。当时这个楼院的住户大部分都是拉洋车的“骆驼祥子”,住房不用交房租,定时给管房子的老人送去一袋面或几包烟就行。由于邻居们世代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非常关照,院里一名孤寡老人生病,近10年来,30多名邻居轮流送饭端水。

  搬迁邻居组建“朋友圈”

  要搬迁了,邻居们很是舍不得,上周大院里组织了邻居团圆宴,好多老邻居都在聚会中说着说着就喝高了。“以后搬新家不在一起住了,但大家的邻居感情不能断下。”邻居团圆宴上,元吉里的居民成立了一个微信朋友圈,名字就叫宁波路28号大院,大部分居民都加到群里。前天是母亲节,邻居们在群里相互转发母亲节的祝福,问候曾经给自己补衣服、理发、做晚饭的婶娘、大姨们“母亲节快乐”。

  “坐地户”组建监委会

  徐英俊告诉记者,陵县路以西棚改项目启动前,住在筒子楼大院的居民组建了居民监督委员会,以便在房屋征收补偿中实现民主决策、程序正当、结果公开,推动房屋征收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片区的监委会成员都是大院的坐地户老居民。”徐英俊说,他们居民监督委员会8名成员都是祖辈就开始在筒子楼居住,自己又在筒子楼大院长大的老邻居,院里的人都非常熟悉。谁家几口人、儿女状况、房屋继承情况都了解,因此在参与棚户区房屋征收中,走家串户就非常得心应手。从征收补偿方案初稿草拟开始,8名监督委员会成员就向邻居们介绍征收政策。一方面监督房屋征收进程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要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及时反映给负责房屋征收部门。“一起住了60多年,邻居们在办理房屋征收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直接就到家里来问。”徐英俊说,居民监督委员会得到邻居们的信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