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光亮,他们依靠声音感受世界的五彩斑斓;看不到纷繁的生活,他们依靠触觉感受世界的精彩……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他们的内心依然被温暖的阳光照耀,他们是有两种以上残疾的 “多重残疾”学生群体。5月15日是全国助残日,“多重残疾”群体也越来越引人关注。昨天,记者来到青岛市盲校特殊训练部,探访“多重残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听这里的老师讲述教学过程中的辛酸与快乐。据了解,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为每个学生制订了个别教育计划,部分老师还专门到国外学习“多重残疾”教育的经验。
探访
课堂老师围着学生转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走在青岛市盲校特殊训练部的走廊里,教室内传出孩子们大声朗诵的声音。走进特训部教室,几名孩子围坐在桌子旁边,他们戴着耳机认真倾听着MP3里的诗歌录音,边大声朗读边想像着诗歌描绘的场景。教室的墙上挂着有形符号系统和图片交流系统两块墙板。“有形符号系统主要是用一些小的实物来代表一定的含义,让那些盲兼智力障碍的儿童通过触摸这些符号来学习知识和表达需要。图片交流系统主要是展现某种东西的图片或简笔画,它们主要是给那些低视力的孩子使用。”曲桂平老师告诉记者。
特训部共有12名学生,他们除了视力残疾外,还存在智力、肢体、情绪等方面的残疾。“12个人中有两个孩子行动不太方便,到学校学习的时间比较少,老师会定期到家里送教上门,其他孩子主要是在学校学习。”曲桂平说。由于每名学生认知和学习的能力不一样,上课时,老师基本上就是围着学生转,学生有什么需求,老师就会走到学生身边指导。
个别教育计划因材施教 “学校在2000年成立特训班,承接了‘多重残疾’教育国家重点课题项目,两年后发展成了有两个班的特训部。”曲桂平介绍说。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的教材和大纲,可以参考的资料也特别少,她和其他几名老师只能一点一点摸索。“开始时我们几个老师的压力确实特别大,参加完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杭州举办的个别教育计划培训,特训班就正式开学招生了。”曲桂平说。回想起首个特训班学生开学的场景,她仍然记忆深刻。一个孩子流着口水,在不停地跳着;一个孩子坐在椅子上,摇头晃脑,鞋子扔到了一边;两个孩子在不停地哭闹着,满脸鼻涕眼泪……“看到这个场景,老师的头一下子就大了,真是有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曲桂平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问题的难点还在后面。
“幼儿园教材里有首儿歌,老师跟孩子们说跟着自己读。读完第一句孩子们没有跟着读,反复了几遍仍然没有人回应。”曲桂平说,老师这才意识到孩子们不能理解自己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老师仔细观察,发现有些孩子甚至连自己的姓名、性别都分不清楚。老师们根据观察评估出学生的基本情况,实施“IEP”计划,也就是个别教育计划,针对每名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
国外学习“多重残疾”教育 “经过学校老师的探索,个别教育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帕金斯盲校的专家曾专门到我们学校考察,对我们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曲桂平介绍说,她和特训部的其他几名老师被选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帕金斯盲校合作的“多重残疾”教育实验与研究项目。2011年9月到次年的6月,曲桂平专程去了帕金斯盲校,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学习。“在那里,我主要学习了‘多重残疾’理论、教学原则、策略和方法等内容,收获颇大。”曲桂平说。
“在帕金斯盲校有一个体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就是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自己从错误中学习知识,可能印象更深刻。拿学校的定向行走课来说,起点和终点有正确的路线,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行走,老师就跟在后面。如果中间学生选择了错误的路线老师也会允许孩子自己去探索,到了终点老师会跟学生交流,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曲桂平说。美国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让自己印象非常深刻,每个老师都是跟学生平等地交流。回国后曲老师把学习的经验与其他老师分享,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创新。
新闻链接
练习扎盲文最缺铜版纸 记者在盲校采访时发现,孩子们使用的练习纸尺寸和材质不一,有挂历纸、宣传彩页、杂志多种类型。“目前盲校有200多名学生,每天需要大量的练习纸。”青岛盲校教导处张绍侠主任告诉记者,每年学校都会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挂历纸,但是挂历纸张厚薄不同,而且用了一年的挂历沾满灰尘,老师们要花大量时间筛选纸张,还要用抹布逐一擦拭,然后再剪裁、装订,发给学生们当盲文练习册。“每名学生一年在课堂需要30多本练习册,全校200多名学生,一年下来需要七八千本练习册。”张绍侠告诉记者,制作盲文练习册必须使用能压刻下痕迹的厚纸张,90克和120克规格的铜版纸最适合。如果市民或企业有此种铜版纸制成的过期杂志或宣传单页,都可以捐献给盲校的孩子们使用。
讲述
“我们就是孩子的眼睛” 蔡春美2002年大学毕业后就到了青岛市盲校,一直工作到现在,期间还读了幼教专业的研究生,现在是特训部2班的班主任。平时她负责学生语文、美工和家政等方面的教学,其中以美工和家政教学为主。记者在学生宿舍见到了正在教孩子整理内务、洗衣物的蔡春美。彤彤(化名)按照老师的指导穿衣服,可一直分不出正反面,蔡春美就在一旁反复耐心地指导。龙龙(化名)的床铺整理得有些杂乱,蔡春美就握着他的手引领他一点一点地摸索。“特训部的孩子除了学习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自理。”蔡春美说。平时她还会教孩子做饭、炒菜,教孩子如何洗大件和小件的衣服。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些突发情况确实有点不知道如何处理,学校的同事也都帮着我解决。”蔡春美介绍说。时间长了他们摸透了孩子们的脾气,每个孩子的能力不一样,学习的进度也不一样。她就按照孩子的特点,耐着性子教孩子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多年来,她养成了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他们的眼睛看不见,我们就希望能够成为孩子们的眼睛,带着他们欣赏世界的精彩。”蔡春美说。
成果
特训部里走出钢琴“明星” 唐珍美老师从1991年到盲校工作,教过的学生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钢琴家圆圆(化名)。“圆圆是一名视力、智力、精神‘多重残疾’的男生,6岁时进入盲校学前班学习。初到学校时,他拒绝与人交流,经常不明原因地大吼大叫,打砸东西,甚至伤害自己。”唐珍美说,她通过观察发现圆圆对音乐有异于他人的敏感。每当音乐响起时,他的注意力便会非常集中,唐珍美便开始通过音乐介入的方式矫正孩子的行为。
老师把音乐元素延伸到圆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他周围放置他喜欢的小型乐器,方便他随时拿着玩,在他起床、用餐、上课、做操等一天中固定的时间,设置一段音乐作为他“日程表”的一部分,还通过群体性音乐活动,提高圆圆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矫正训练,圆圆哭闹喊叫、摔打物品等行为明显减少。“圆圆不懂乐谱,但他在听老师演奏后便能够记住曲子的节奏。”唐珍美说,学校培养圆圆学习风琴,他掌握了初步的弹奏技能后,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只要是听过一遍的曲子,圆圆就能弹奏出来,还可以根据演唱者的随意演唱而伴奏。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教他学钢琴,家长在校外给他安排了钢琴课,经过约5年的系统培训,圆圆通过了钢琴十级考试,还曾与钢琴家郎朗同台演奏。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王世锋 于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