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暴力“零容忍”,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提高对于校园暴力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普及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知识,合理划分各方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让暴力远离校园。
5月26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青岛法院十大校园暴力典型案例。青岛中院还编印了《预防校园暴力法律手册》,制作了法治教育展板,向公众宣传有关法律规定及预防应对措施,呼吁家庭、学校、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源头遏制校园暴力发生,保护每一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近年来,校园暴力越来越频繁地被曝光于各路媒体,情节之恶劣,手段之残忍,让整个社会痛心——对校园暴力“零容忍”,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为此,不久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项治理。但是,校园暴力事件却未曾停止过。
校园暴力的病根究竟在哪?分析一下青岛市中院此次公布的十大校园暴力典型案件就会发现,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家庭关爱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一旦出现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情况,孩子的性格就很容易发生扭曲,出现暴力行为。
其次,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缺陷。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比较容易急躁,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能理性解决,便诉诸于暴力。学校却奉行应试教育,重分数而轻管理,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缺乏重视。这就致使问题未能在萌芽状态下得到解决。
再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青少年接触信息的便捷程度大大提升,而网络游戏、小说、电视剧里充斥的暴力,无时无刻不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极易使青少年产生冲动和暴力倾向。
此前,面对不断低龄化的校园暴力,“降低刑责年龄”的呼吁甚嚣尘上。但是反观现实,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否尽到了充分的责任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5月26日发布的《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安全意识及问题调查报告》显示,仅有不到一半的中国高中生接受过预防暴力或犯罪侵害的自我保护教育,在四国中最低。也就是说,在国内,针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还远远没有落到实处。
我们注意到,青岛中院此次在公布十大校园暴力典型案例的同时,还编印了《预防校园暴力法律手册》,不妨将此类手册下发到各中小学校以及家长手中,不仅提高对校园暴力的重视程度,也普及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提高对于校园暴力的重视程度,合理划分各方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让暴力远离校园。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