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朋友圈谣言难分辨 子女关注少需亲情注入

2016-05-31 13:5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他们老了却迷上智能手机,他们建起自己的手机朋友圈,渴望和亲朋好友的交流。但是,他们的朋友圈里却往往被各种谣言充斥,各色商家也盯上了他们手中的手机。

  近日,记者探访岛城老年人的手机朋友圈,经历人生跌宕的他们,在纷杂的手机网络面前如同婴儿一般,他们不懂、也不设防,而看似热闹的朋友圈,也难以弥补老人生活中缺少的亲情。

  老妈的朋友圈

  被谣言攻占了


  “你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各种谣言,基本上在她手机里都能看到。”

  “我妈原来一直用那种老年人手机,就打个电话,连短信都不会发,我今年换下一个苹果的手机给她,没想到她还用得挺带劲儿,学会了用微信,还建了自己的朋友圈,但她朋友圈里的内容,真不敢恭维,你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各种谣言,基本上在她手机里都能看到。”

  焦女士是青岛一家私企的负责人,平日里工作很忙,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前几天,母亲生病住院,她放下手头的活儿陪了母亲几天,才顺便关注了一下母亲的手机。

  “我看了看我妈朋友圈里的文章,你知道吗,一大半她分享的文章根本打不开。”焦女士说,母亲朋友圈里的很多文章,打开之后,不是“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就是“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焦女士母亲朋友圈里有一篇文章是“亲,为属龙的转下”,这篇文章已经只剩下标题,看不到内容的原因是“经用户投诉,发现此内容涉嫌诱导分享,查看对应规则。”

  “我就是属龙的,我妈肯定是为我转的,她不知道这些东西就是骗流量的。”焦女士和母亲探讨她的朋友圈,母亲觉得自己发的东西都很好,有些是转发为孩子好的,有些很有用,老人家以为很有用的内容包括“打这种虫子百分百致命”、“接受免费的钥匙圈会致命”、“喝麦苗汁能治癌”等。还有谁家孩子丢了、谁的车票丢了,都是些编造的信息,她却转发得很起劲,觉得转了就是帮人大忙了,一番好心。

  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内容已被删除,老人家也记不清里面原来是什么内容了。

  “我妈手机上网都是我上小学的儿子教的,孩子教姥姥怎么用微信还是挺有耐心的,但姥姥发在朋友圈里的东西,他也不懂。”焦女士说,这一老一少的手机世界,能搞清楚也确实不现实。

  朋友圈成老人们

  另一种情感纽带


  有手机朋友圈的日子,让她感受到了各种亲朋好友间的情感联系。

  家住香港花园社区的刘爱萍,今年62岁。刘爱萍一开始并不喜欢手机,大约两年前,开始有朋友约她上微信,那时也就几个人有微信,后来朋友圈里的人都弄,到现在就成了个兴趣。

  刘爱萍的儿子、儿媳已经移民新西兰,剩下她和老伴在青岛生活。有手机朋友圈的日子,让她感受到了各种亲朋好友间的情感联系。

  “今年3月份,我退休前单位有位老职工走失了。”刘爱萍说,老职工走失的消息一传出来,单位好几千人,大家都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互相转发,听到什么消息,也都赶快告诉那个老职工的孩子。

  “人多真是力量大。”刘爱萍感叹朋友圈的威力,那位老人年龄大了,走到青西新区去了。人找到后,老人的孩子在朋友圈里感谢叔叔、阿姨们,说人回来了,多谢大家费心。

  老人回家后,很多原来的老同事都去他家里看他。刘爱萍说,如果没有朋友圈,退休之后,大家不会如此了解彼此的情况,朋友圈拉近了大家之间的感情。

  刘爱萍与远在新西兰的儿子一家的联系,也全都靠网络。

  刘爱萍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四个人,建了个微信朋友群,有事在群里交流一下。“跟儿子没什么聊的,就是想小孙女聊聊,看看小孙女照片。”

  最近一段时间,小孙女在青岛和刘爱萍生活在一起。这段时间,就不是刘爱萍想着看孙女,而是儿子、儿媳惦记着女儿了。

  怎么让小孙女和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儿媳实时互动?这对已经是手机上网高手的刘爱萍来说,并不是啥难事儿。

  每天,早中晚三次,刘爱萍算好青岛和新西兰的时差,带着小孙女和儿子、儿媳手机视频,交流非常顺畅。“我刚开始学电脑、手机时,有不会的问题问我儿子,他总是很不耐烦,嫌我笨,现在俺儿表扬我真棒!”

  离不开的“圈”

  解不了的“毒”


  王国贤说,自己现在已经离不开手机,每天必须得看几回,否则感觉心里缺了啥。

  66岁的王国贤,熟练地滑动手机屏幕,浏览着新闻。

  去年,王国贤接手了儿子换下的一部苹果4手机,开始了智能手机的使用生涯。

  “儿子现在用苹果6s,换下的苹果4给了我,苹果5给了孙女。”说起手机来,王国贤头头是道,他说现在大家都换智能手机,不换个智能的太落伍了。

  王国贤现在有43位微信好友,微信群有十几个。人数最多的一个群是“香港花园之家”,群里一共19个人,大家经常在群里互发消息。

  “我们群里的丁梅香,75岁了,今年过年后腿伤了一下,出门不方便,就在群里一个劲儿发各种内容,要不整天闷在家里更着急。”

  王国贤说,自己现在已经离不开手机,每天必须得看几回,否则感觉心里就缺了啥。除了手机上网看新闻、跟微信好友交流,王国贤还关注了社区的微信平台,社区里有啥事儿,都能及时了解,自己发现社区里有啥问题,在平台上发个照片、留个言,就有人来解决。

  刘爱萍有两个手机,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一定要把两个手机都看看,朋友们间的各种祝福、关怀,让她心里觉得暖暖的。“这要是哪一天网络瘫痪了,全世界人民得急成什么样子。”

  王国贤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但最让他头疼的是手机中毒。“手机不知道啥时候就中毒了,就今年已经中毒两次了。”

  每次手机一中毒,王国贤手机里的通讯录就全没了,他不得不拿出自己记着电话号码的小本子,把朋友们的手机号码一个个再敲进去,每次都要费很多工夫。

  “老人手机中毒太好理解了,因为很多老人拿着智能手机,但根本不会用。”王女士单位曾经搞过手机下载APP送地铁票的活动,很多老人排队来领票,老人们根本不懂怎么下载,直接把手机递给工作人员,让他们随便下,只要最后能给票就行。

  而在本报曾经接到的手机遭遇高额上网费的案例中,有半数以上都是不懂上网的中老年读者。他们一不小心,就会开启流量阀门,而自己却毫不知情。

  老人上网,社区伸把手很重要

  我们曾经搞过相关的座谈会,老人们对于上网是有需求的。”市老龄办文化建设处的王少梅告诉记者,座谈会上,有的居委会主任就提到,自己分别建一些微信朋友群,有哪方面的工作,就发在哪个相关的群里,一发消息就都来了。谁长时间在群里没动静,大家就会上门去看看。平日里组织个活动、捐个款啥的,老人们之间都是通过朋友圈联系。

  王少梅表示,老人的活动基本在社区里进行,以社区为单位教老年人上网,还是比较可行的。教会老人上网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防范措施。“年纪大的人,对于网络的防范心理很弱,对网络也不了解,他们觉得哪有那么多坏人。”

  此外,王少梅表示,老人上网收费是个问题,如果能建设e社区,让老人们在社区里免费无线上网,那就能方便很多。腿脚不便的老人,加上楼下小卖部的微信,需要的时候发个微信,让小卖部的人给送到家里也很好。

  记者从市南区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市南区在全区65个社区里开设老年人微信培训班,为数不少的老人从培训班里“脱盲”。

  珠海路街道办党群科的乔羽告诉记者,从去年1月份社区微信联盟成立以来,街道就开始给老年人开微信培训班,社区里开,老年大学里也开。“给老人开培训班,不能开一次就完了,得反复培训,要不他们就忘了。”乔羽说,给老人培训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很多老人都得上四五次课,才能上手。用着用着忘了,再随时去社区里找志愿者问。

  “老人学上网,就得在社区里,靠孩子都没用。”刘爱萍说,自己最早用手机上网,碰到问题向儿子请教,儿子都是把手机拿过来,三下两下把问题解决了,都根本看不清他怎么整的,多问两句吧,他就很烦。但是社区志愿者就不一样了,你问她一个问题,她会告诉你第一步怎么着,第二步再干什么,一时记不下来,就拿个小本子,一条条记上,按照笔记一步步操作,多操作几次就会了。

  老年人的朋友圈,需要亲情注入

  我母亲的手机,我基本隔三差五就要看看,一星期不看,就不知道又添了些什么。”在驻青一所高校工作的李先生,和年过七旬的母亲分别住在两个临近的小区,每周,李先生要去母亲那儿两三趟,顺便也检查下她的手机。

  “她最近手机里多了个微信朋友群,里面二三十个人,我就问她怎么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好友。”李先生一问才知道,原来前些日子母亲去市场上买菜,旁边有测血压的,她那天正好走路多了觉得有点儿晕,就过去量了个血压,然后量血压的小伙子说她血压有点儿高,建议她进屋运动一下。

  李先生听母亲说,屋子里的老人不少,大家跟着一个小伙子做各种运动,运动完了问大家有没有微信,如果有的话把大家加一起,以后再有活动就在群里通知。“我母亲当时就拿出自己的手机,工作人员扫了她的微信二维码。”

  李先生跟母亲多聊了一会儿,才发现母亲面临的诱惑还不少。

  “市场上还有个银行的工作人员,举个牌子,说是给老人免费开微信培训班,老人学了之后加微信群,有啥事儿可以咨询。”李先生说,老母亲对自己的钱看得比较重,放在银行卡里都怕不安全,非得攥着存折才踏实,所以才没去凑银行微信培训班的热闹。

  “现在老年人的手机已经被盯上了,不让老人用智能手机不现实,他们从智能手机里可以得到更多生活乐趣,但是子女不能缺席父母的手机朋友圈。”李先生认为,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年轻时没接触过网络,现在当他们面对网络时,跟小孩子一样,甚至不如小孩子,他们的手机朋友圈,是需要子女保护的,只要做儿女的经常关注,老人的朋友圈就不会出大乱子。

  而记者采访时最深的感受是,不少老人看着自己热闹的手机朋友圈,眼底却是一丝抹不掉的忧伤。

  “我儿子跟我在网上聊天,就是因为孙子,如果没有孙子,他是不会有这个耐心的。”陈先生的儿子、儿媳工作都很忙,上小学的孙子放学后由他接回家,儿子时不时给他微信上发条消息,问的都是孙子作业做没做完、孙子饭吃了没。

  “我发在朋友圈里的文章,他连个赞都不点。”陈先生很有些伤感。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雪莲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老人朋友圈 谣言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