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造"大型海工装备起程赴北极圈(图)

2016-06-29 06:36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昨日,在黄岛海关关员现场监管下,两套由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承建出口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模块装置顺利装船,从海西湾运往俄罗斯。此外,由青岛武船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另两套大型液化天然气模块也于当天起运。四套模块均用于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00亿美金,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1650万吨液化天然气及100万吨凝析油。

  LNG模块装置装船

  昨日上午,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码头,在黄岛海关关员现场监管下,两套大型液化天然气(LNG)模块装置顺利装船。“这两套装置由我们承建出口,建设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将用于中俄两国间合作开发的重点能源战略项目——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鹏向记者介绍,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位于北极圈内,是全球纬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项目,预计天然气和凝析油储量分别为1.35万亿立方米和6018万吨。项目总投资约300亿美金,由俄罗斯诺瓦泰克、法国道达尔和中国石油共同投资,分三期建设,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1650万吨液化天然气及100万吨凝析油。

  两艘半潜船前往北极圈

  临近中午,随着2万吨级半潜船“泰安口”起锚离港,业主方、项目方、承建方代表纷纷在码头上挥手道别。“一年半的时间,在模块上来回走了几千遍,看着它们一点点建起来,特别有感情。如今模块装置建成,即将运往北极圈内的LNG项目,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很有成就感。”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业主方工作人员刘雯眼里闪烁着喜悦的泪花。

  “今天,共有两艘半潜船从海西湾起航,一艘是5万吨级的半潜船‘祥和口’号,装载着青岛武船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两套大型液化天然气模块,另一艘就是2万吨级的半潜船‘泰安口’号,从这个码头出发。装载的模块最终目的地都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北极圈。”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周伟向记者介绍,由于北极大多在每年的九月份、十月份开冰,模块装置也要根据先后顺序,依次运往项目所在地。

  海关上门不需陆路倒运

  该项目的核心设备模块由西海岸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武船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制造生产。考虑到LNG模块体积大、重量大、陆路运输困难,黄岛海关安排专人上门服务,驻守公司码头对模块进行出口全程监管,将企业运输时效提至最高,经济成本降至最低。“现在我们可以在厂区通过‘轴线车’直接将模块装船,不需要通过陆路倒运。”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协调人李明介绍说,企业享受到了真正的“家门口”的便利。

  针对产业发展实际,青岛海关隶属黄岛海关通过推动建立 “关检地联席例会”制度,实施加工贸易三方联网审批、企业协调员制度等“精准改革”,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定制监管支持方案。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市场经营部负责人冷冰冰说:“我们公司在国际大型模块化建造市场的认可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而这离不开海关的贴身服务和大力支持。”

  团队成员来自十几国

  “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地处-52℃北极圈,极寒的环境对焊接工艺和质量要求非常高。不锈钢、试压、深冷保温、打包、防火漆等都是新专业,工序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采用俄标标准,要求近乎苛刻。例如,项目规格书中钻孔尺寸的大小偏差为2毫米,而在俄标中,根据孔径的大小其偏差仅为0.6毫米-0.9毫米。此外,采用栓接的方式,尺寸控制十分严格,完成一根构件检验最多需要测量114个参数。”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鹏说,作为承建的首个高端国际化模块建造项目,总包商项目管理团队119人,来自中国、日本、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全球15个国家,管理方式和理念呈现多元化。

  形成船舶与海工产业基地

  西海岸新区船舶与海工产业基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海洋特色园区,同时也是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聚集着数量众多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作为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基地全力推进和服务于国家深远海开发战略,努力发展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2007年以来,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GORGON、ICHTHYS、BSP、NYHAMNA等9个涉外项目,累计进出口额约30亿美元。在目前油气行业形势走低的大环境下,2015年国际项目比重创历史最高,国际项目收入比重达到71%,同比增长208%,预计2016年国际项目比重将增加到92%。

  2015年,西海岸新区向海洋工程及特种船舶转型速度加快,船舶海工产业完成产值304.8亿元,同比增长17.6%。目前,船舶与海工产业基地已形成年造船668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生产平台年钢材加工量35万吨的生产能力,而全部建成达产后,基地将实现年产值近700亿元人民币。

  记者 刘海龙 摄影报道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海工装备 北极圈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