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志峰
投资加分、特长加分……在择校日趋激烈、几乎“一分定生死”的录取模式下,不少地方的中考加分项目之多、分值之高引发舆论热议,有些加分因规则不明、暗箱操作而走向异化,严重影响教育公平。除了针对少数民族等的政策性加分以外,各地的鼓励性加分政策也各具特色。近日,有媒体报道,“凡来银川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子女可降低10分参加录取。”消息引发网民吐槽:孩子考试还是得“拼爹”!而昆明7万人中考就有1万人获加分,教育局称“都有依据”。(7月1日《北京青年报》) 在大多数人的强烈呼吁和努力下,高考加分逐渐减少,但中考由于地方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时至今日依然乱象频出,在某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虽然教育部门解释称,所有的加分“都有依据”,但是那些所谓的“依据”都合情合理合法吗?是谁制定的?有没有偏向某些利益群体?在制定的过程中,是否面向社会征求了意见?真的体现了民意吗?
对各类加分进行“瘦身”不仅必要,而且迫切。一是手握加分审核权的“相关部门”必须放手,不要对某些权力和利益恋恋不舍,要将加分项目放到阳光下接受充分的监督;二是对加分“产业链”中有利可图的那些链条进行规范,例如某些培训机构、比赛的组织者,不能让他们“官商勾结”,成为加分的掮客;三是对某些特殊人群提高警惕,比如某些有权有钱的家庭或教育等行业的从业者,他们常能凭借强势地位为自己的子女谋取更多的加分机会和“超国民待遇”。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