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坐视信息窃贼祸害朋友圈

2016-07-20 10:3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面对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个人信息如何合法使用,个人信息侵权如何界定,如何追究侵权责任,都需进一步明确。公众也应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多向相关部门举报等方式,倒逼网络平台加强监管,也倒逼立法进程提速。

  前两天,只要打开微信,你很可能发现自己的朋友圈被性格测试刷屏了。在一张黑色的图片中,五颜六色的文字显示“文艺青年”或“完美主义晚期”等字样。7月18日上午,公安部治安局的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发布了一则“安全贴士”,提醒大家都在晒的性格测试,可能会泄露你的隐私。(7月19日《新京报》)


  类似性格测试的“套路”早已屡见不鲜。不光姓名和生日,某些游戏和软件获取个人信息的猖獗,已超乎我们想象。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63.4%的网民通话记录、网上购物记录等网上活动信息遭泄露;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曾被泄露,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另据统计,仅2015年,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的总体损失约805亿元。

  对朋友圈里的各种陷阱,是时候提高警惕了。那种明知某些测试是广告营销,却还是想玩一下的好奇心,尤其需要约束。至于“集赞”“砍价”等,更是离得越远越好,不要因一时贪便宜、头脑发热而置个人信息于险境。同时,也要给手机装好安全软件,时常注意软件的提醒内容。别忘了,有多少人的手机绑定了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账号?

  网络平台也必须尽到监管责任,不能坐视某些信息窃贼横行。陷阱出现在朋友圈,微信平台运营方责无旁贷,应在源头上进行监管。7月1日,微信公众平台曾发出公告,称即日起,一旦发现有发布此类测试行为,将对违规公众号进行删除关注用户(粉丝)及封号处理。这种提醒和行动是必要的,但其打击的广度和力度显然还远远不够。近两年来,不良软件、应用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现象已呈现泛滥之势,为此工信部每个季度都会公布一批不良软件名单,提醒公众卸载。但是显然,光公布还不够,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应在监管力度上进一步加强,提前防范,禁止不良软件的违法行为。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仍不完善,刑法中虽有“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两项新罪名,但现实中一直执行乏力。尤其是面对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个人信息如何合法使用,个人信息侵权如何界定,如何追究侵权责任,都需进一步明确。公众也应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多向相关部门举报等方式,倒逼网络平台加强监管,也倒逼立法进程提速。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信息窃贼 朋友圈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