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品的大型舞剧《法显》,今年6月11日和12日两晚在北京中国剧院首演,引来首都舞蹈界的关注。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历史上,法显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先驱者,他62岁从陆上出发列国取经,14年后从海上回归,归途的第一站就是青岛。青岛众多法显文化的研究群体,通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追求发现,法显与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有紧密的联系,也证实了青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和南北交通枢纽的必然性。
随着法显文化不断挖掘,这位被称为“中国首位留学生”的冒险家,也与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结下了深厚之缘。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随同青岛历史学者、大学教授和民间法显文化追寻者一起,沿着法显在青岛留下的足迹,探寻他对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开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第一人”的形象越加清晰可见。
1600年前取经高僧青岛登陆 大型舞剧《法显》共分为四幕,全剧的情节围绕法显携带佛经,从苏门答腊岛出发,历尽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七十几天后在长广郡 (即青岛崂山)登陆的艰辛历程。剧情的最后一幕中,遭遇风暴的船只在海上漂泊,绝望的水手们面临生命的最后考验,情绪变得狂躁,法显却展现出他的慈悲,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水手们,就在这时,壮美的崂山出现在舞台背景之中。
“实际上用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法显乘坐的船只在海上遭遇了风浪,在疲惫到昏迷的状态下,他也不知道漂到了哪个地方,看见有陆地就赶紧靠岸登陆了。”青岛法显文化研究所所长、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朱艳认为,虽然史料文献不多,但珍贵的史料记载足已说明,当年法显从青岛登陆,已是不争事实。朱艳分析说,从崂山的地理特征看,特别是在崂山头至石老人之间,有着大量水深而相对平静的海湾,从西往东分布有沙子口湾、登瀛湾、流清河湾、太清宫湾等。每个海湾又都有一条或数条通往崂山深处的河流,形成大小不一的低川河谷。其中沙子口湾和登瀛湾属于浅海河口海湾,外部有大福岛拱护,潮水起落可以影响到很大的一片海湾面积和很长的一段河流,这里是当地渔民常年打鱼停靠的地方,也是法显一行停船登陆最可能的地方。
法显这位1600多年前东晋时期的高僧海外求经,游历30多个国家,获得大批梵文律经和典籍,前后历时14年,从斯里兰卡乘商船回国,从海路回国时在青岛崂山南岸登陆。关于法显登陆后的众多历史真相,虽然没有详尽的史料和实物出现,但随着法显文化研究的深入,并被众多青岛学者专家追捧,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对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佐证作用。
法显登陆证实海上丝绸之路北线 “从地理区位看,青岛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端,居中国东部沿海的中段,与辽宁半岛和朝鲜半岛距离都很近,山东半岛的成山头离韩国的釜山港不足100公里。”朱艳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的如琅琊台、胶州少海等诸多古港口,沿渤海口的庙岛群岛经辽宁半岛、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群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北航线。
“从法显的《佛国记》中得知,当年法显乘坐的商船是无动力帆船,正是途中因遇到台风而被吹到青岛崂山的。”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首任所长林玉海分析说,他曾专门到气象台调研过青岛的气候,青岛属于海洋季风气候,多数年份的夏秋之际会有台风,这也为南方北上的商船提供了天然动力,古籍史料也多有我国南方、包括琉球群岛等渔民在台风季节被吹到山东半岛一带的记录。台风同时也极易使商船葬身海底。林玉海的同事、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被誉为山东水下考古第一人的邱玉胜说,2000年以后,中科院下属的水下考古队几乎每到夏秋之季,都来山东半岛一带进行水下考古,位于沙子口湾外围的大福岛一带就是几个主要的沉船集中点之一。这也证实,这里正是海上丝绸之路北线的主航线。
朱艳说,历史让法显与青岛结缘,法显又将青岛与海上丝绸之路结合在一起。表面看来,法显在青岛崂山登陆是偶然的,但从诸多分析可以得出法显一行在青岛崂山登陆具有一定必然性的结论,这是天时地利多种缘由的集合,也是对青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起航点和南北航线枢纽地位的一种再确认,留下了关于丝绸之路的珍贵历史印记。可以说,“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为东北亚、东亚、东南亚等国形成儒家文化圈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楷书抄本《佛国记》在青完成 记者在探寻法显历史足迹时发现,虽然史料记载有限,但法显文化在青岛却流传已久。一些法显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人士,经过20多年的探寻,不仅挖掘出了大量法显的历史故事,一些书法家还用小楷抄录了《佛国记》这部旷世名著,加深了青岛人对法显大师的形象记忆。
根据城阳区档案馆的记录,2013年8月20日,致力于地域文化挖掘和法显文化研究的青岛昌善之缘董事长任敦德将著名书法家高玉倬先生手抄卷《佛国记》影印本,捐赠给青岛市城阳区档案馆永久珍藏。“2013年是法显大师求法回国1600周年,也是《佛国记》诞生1600周年,为弘扬法显大师的精神,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高玉倬先生历时三个半月时间,手抄完成《佛国记》。”任敦德介绍,后来将手抄本影印了20册,已捐献给省市区各级档案馆收藏。
在城阳区法海寺内,也存放着一本东晋高僧法显著作的 《佛国记》手抄本影印版。青岛一批热心人士还自发筹备了“青岛法显文化促进会”,目的是为了弘扬法显文化。发起人之一就是任敦德,他说,从筹备之初,会员们就致力于收集法显的历史史料及事迹。
林玉海说,根据史料推测,法显海归漂泊在青岛登陆后就开始着手编译经文,不分昼夜,在他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总是紧张艰苦地进行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6部63卷,共计一百万多字。
法显文化在青岛得到继承 由青岛市文广新局出品、青岛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创作的舞剧《法显》在北京中国剧院首演获得首都观众好评,7月29日、30日还将在青岛大剧院再度上演。
“虽然舞剧《法显》2016年1月正式启动,但整部剧的策划、论证、筹备期则长达两年。”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青岛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介绍,2014年6月,青岛市文广新局成立法显及丝绸之路系列文艺作品创作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数次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法显系列文艺作品创作行动方案》,包括电影、电视文献片、舞剧、雕塑等不同艺术门类。李明认为,《法显》不仅呼应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也呼应了青岛的城市战略构想。法显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其大无畏精神和不畏艰难、执着求取真谛的精神正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求法经历更凸显了中国人对理想信念永不言弃、执着追求的精神,契合了“中国梦”的理想主旨——坚持梦想,为梦想而奋斗,这也是以法显精神打造精品舞剧《法显》的意义所在。朱艳介绍,在青岛,有一支探寻法显文化的文化学者和热心市民队伍,他们不仅出版了画册 《法显路三人行》和学术著作《法显西行一千六百年祭》,完成了法显造像,创作了油画《法显与科学》等。这些法显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对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在青岛市区的湛山寺,供奉着一尊雕塑家刘春弟的作品《法显铜像》雕塑;青岛油画家王光章则历时3年创作完成了油画《法显像》;另一位青岛油画家管恩智也用整整3年的时间,潜心创作了《佛游天竺记画传》系列,用12幅油画作品连环再现了法显大师的“西行求法之旅”;青岛作家朱正富创作完成了电视散文 《法显在青岛》;央视在青岛拍摄完成的电视纪录片 《重走法显路》也将要播出……这一切体现了法显文化在青岛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