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僧圆仁的故事记载青岛海上丝绸之路上往事

2016-07-22 06:42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核心提示

  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盛行佛教,黄岛区大珠山周边巨石上至今还能找到多处石窟佛洞。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专家通过数次现场调查发现,这些被称为“石屋子”的石窟佛洞,不仅有着较高的石刻艺术价值,其来源更对青岛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重要研究作用,成为记录外来文化进入青岛的直接证据。

  大珠山附近,在隋唐时期因为有“对外交流”的口岸而兴盛,外来学者途经大珠山带来新鲜的文化。在考古人员的引领下,青岛早报记者沿着大珠山周边留下的历史遗迹,从大珠山古港湾和隋唐时期众多佛像石窟遗迹到女姑口,一幅1000多年前的青岛古海上丝绸之路画卷在眼前展现。

  关键词:石窟

  探访>>>

  山中巨石凿出神秘“石屋子”


  大珠山,位于黄岛区南部,古镇口湾畔,由大珠山及其周边支脉组成,环境特别优雅。这片山中留下了众多古人的遗迹,其中一些在巨石上开凿的“石屋子”就是典型的隋唐时期佛教留下的遗迹。

  顺着黄岛区大珠山下峡沟村西的一条土路走进去大约2公里,在一处半山腰上,有一块很突兀的巨石,大约7米高,占地约1亩,巨石的前面是两棵松树。“巨石南向一面是一处佛教石窟,就是我们所说的‘峡沟西山石窟’。”给青岛早报记者引路的黄岛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毛文山介绍,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峡沟西山石窟位于大珠山四面群山包围之中,除了本地村民,其他人很少能到这个地方,所以石窟保存相对完好。

  记者看到,石窟位于巨石南向一面的中间位置,离地大约3米,需要沿石壁攀爬才能到达洞口,看见石窟内部的情景。石窟内部不足1平方米,周边石壁上雕刻有佛像,内部现在仍有些附近村民放置的香炉和贡品。

  “石窟洞门高0.76米、宽0.66米,因当时完全根据山岩坡度造门,所以这座石窟的门从内部看呈倾斜状,最上方窄,内部窟顶也是人字形坡。”黄岛区博物馆馆长翁建红介绍,与附近其他石窟洞门设计不同,这处石窟从下面往上看,门口右侧稍有扭曲状,这是借助山岩坡度设计的,所以石窟外没有木构殿屋的遗迹。从石窟洞门到岩顶约3米左右,如果没有攀岩工具无法攀到岩顶,而且从石窟下面攀到石窟这个高度也不容易,这也给石窟保护带来益处。

  翁建红介绍,石窟内部墙壁上,排列着三行坐佛,最顶上是一尊较大的坐佛浮雕,面孔比较清晰;中间一行均匀排列坐佛6尊,肢体动作不一,遗憾的是,凡有肢体动作的坐佛,伸出浮雕的肢体都已经被破坏或风化掉,其余部分保存完好;最下方有3尊坐佛,体积比中间的要小,形态基本一致,均跏趺坐,受损也较小。另外,在石窟洞口外面的石壁上,左右各雕刻有一只造型像老虎或狮子的动物,守着门的两侧,洞口右侧的动物浮雕已模糊不清,洞口左侧的动物身长约30多厘米,作一跃而上状,尾竖起,尾长约25厘米。

  “豪华”石窟三面环山临水而立

  大珠山脚下的石屋子沟村东有一座小型水库,水库北岸的一块巨石上也有一个佛像石窟,称为石屋子沟石窟。和峡沟西山石窟比较,这处石窟所在的巨石要小一些,但石窟的面积更大,内部有近两平方米的面积,石窟洞口面对水库,如果在现代,算是临水的“豪华”石窟了。

  “这里三面环山,修水库之前只有一条山涧,据当地村民讲,那时候要来石窟非常容易,后来修上水库,淹没了这块巨石脚下一截,所以现在只能从巨石后面,沿着水边横向攀援石壁到洞口。”毛文山介绍说。

  记者从洞口向里面看去,发现石窟内也供有一些香烛和供品,地上散落烧过的纸钱灰。“这处石窟相对来说内容最丰富,窟内石壁上有浮雕佛菩萨圣像十余尊,或坐或立,底有莲花座。顶上有阴刻伎乐飞天、云纹、彩绘等等,洞口两侧各有浮雕兽形。”翁建红告诉记者,石窟坐落的巨石东西长5米、南北长3米、高3.5米,窟门南向,高0.95米、宽0.75米,门两侧各有一立虎浮雕,门上方有八字形沟槽和3个组成三角形的柱洞,是居士搭房屋居住所留痕迹。

  根据黄岛区博物馆的考古调查资料,石屋子沟石窟的窟室穹顶呈房屋状,高1.65米,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75米,内壁浮雕螺髻佛造像17尊。正面2尊主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主佛左右各站立2位“胁侍”;东壁浮雕6尊造像,主佛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两侧站立2位“胁侍”,“胁侍”南侧2尊立佛,北侧1尊坐佛,皆在须弥座上;西壁5尊造像,中间的立佛“顶天立地”,非常高大,其余1尊坐佛、3尊立佛皆在须弥座上。石窟的穹顶北壁浮雕3尊飞天,穹顶南壁浮雕1尊飞天和云纹。石窟造像雕刻细致,佛像的螺髻、眉眼和仰莲须弥座的莲瓣清晰可辨,其时代与峡沟西山石窟相同,都是隋唐时代。

  延伸>>>

  大珠山曾建99座石窟


  “大珠山周边已经发现的现存石窟共有3处,除了峡沟西山石窟和石屋子沟石窟外,另一处是峡沟南山石窟,位于峡沟村南侧的现青岛市明天中学院内小山顶上。石窟在一块东西长6米、南北长4米、高约6米的巨石上开凿,和前两处石窟为同一时期。”翁建红介绍,石窟内壁浮雕螺髻佛造像21尊,但这处石窟在文革时遭到破坏,造像全部被凿掉。

  “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相传大珠山麓有99座小型石窟造像,都是隋唐风格,并各有细别。”翁建红介绍,大珠山不仅风姿独秀,景致迷人,而且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尤其自隋唐以来,佛教盛行,不少人进山兴建寺庙,镌凿石窟造像,为今日留下许多珍贵遗迹,这些石窟造像多为高大岩石凿空而成,有浮雕佛像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其实用现在的思维看,这些石窟多可能是隋唐时期富有的人家或外来人,找到一处合适的石头,凿出‘石屋子’,然后雕刻上自己信奉的佛像,作为个人或家族祭祀的地方。”毛文山推测,这些地方开凿之初应该不是属于公共的,而是属于私人的,到了后期,随着时代变迁,成为一个村或一个区域信奉佛教人的活动空间,一直流传至今,还有附近村民在特定的宗教节日来做一些祭祀活动。

  翁建红介绍,除了这些佛教石窟,大珠山主峰大寨顶的北面有一座石门寺,建于金大定五年(1166年),石门寺位于山坳,寺内多竹,中有塔林,在寺内观山,大珠山峰顶巨石就像一尊大佛端坐,东侧一小石僧正向大佛叩拜,惟妙惟肖。大珠山南端濒海处,有湘子门、南天门、阎王鼻子等名胜,还有女儿石、老鹰石、鳖儿石、和尚石等景点。

  考证>>>

  佛教石窟印证海上丝路


  据《胶州志》记载:珠山石室在大珠山之阳,悬山腰间,东瞰大海若在足下。另有《齐乘》云:晋永嘉陈仲举隐此仙去。石室临涧,原有铁板桥为出入通道,但现在已荡然无存。在凿有石室的绝壁之下有一“麻衣庵”。在湘子门侧有帽子峰,上有徐庶庙,传说三国时徐庶曾隐居于此。庙虽小但名气大,引来八方香客前来朝拜。

  由于大珠山名胜古迹较多,所以古今常有游人至此。在大珠山山顶也有佛教的“石屋子”,各朝各代文人也留下了不少刻石和手迹。据 《大朱山考》载,汉末崔季珪从海上来过此山,并作有《述初赋》。《胶州志》载,胶州王间,诸城刘翼、李澄中等人都到过大珠山,王间还为大珠山留下不少诗篇。掖县人孙镇也曾为大珠山赋诗多首。清代江南政使法若真曾游大珠山并在庵内读过书。

  “联系诸多与佛教相关的遗迹,以及众多历史名人在大珠山上留下的墨宝,就能看出这个地方在古代是个繁华之处。”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玉海说,石窟内的浮雕造像偏向印度风格,极有可能是外地僧侣传教留下的印迹,联系青岛的地理位置,日本和朝鲜以及南方的印度,均可通过海路到来,这为考古人员研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名僧 圆仁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