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点左右,烈日当头,此时青岛机场停机坪的地表温度已达五六十摄氏度,东航山东分公司机务班组长凌学伟放下刚吃完的饭盒,来不及擦擦额头上的汗水,再一次穿上反光背心、拿起对讲机和手电筒等用具来到停机坪,准备迎接即将落地的远机位航班。
烈日下,伴着飞机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与飞机出风口排出的高温气体,整个停机坪活像一个冒着蒸汽的“大蒸笼”,闷热难当、酷暑难耐,汗水已浸湿了凌学伟的衣衫。飞机停稳后,他和机务人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飞机发动机、机身、机翼、放电刷、机载设备传感器、起落架装置、机轮等进行检查。在各项检查中,最困难的当属对发动机的检查。由于飞机刚落地时,发动机尾喷口的热气温度很高,达到七八十摄氏度。他们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天下来黑色的工作服上凝结了大片的白色盐渍。连续30℃以上的高温,停机坪的地表温度已经突破50℃,加上飞机发动机喷出的一股股热浪,形成了一个“火炉”中的“火炉”,热气吹到脸上火辣辣地疼,脚下穿着厚厚的工作鞋都能感到地面高温的烘烤。
凌学伟告诉记者,他们一共有二十七八名维修人员,担负着每天70多架飞机的短停维修工作,特别是进入旅游旺季后,青岛机场客流量持续保持在6万人次以上的高位,飞机起降密度加大,机务人员就要往返穿梭在不同桥位,不间断地重复着例行检查和接送飞机。据悉,平均检修一架飞机在45分钟到一小时,虽然维修人员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干活,但由于飞机起降过于密集,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只能偶尔利用间歇,在廊桥下找个阴凉地喝口水,休息几分钟。
“我们这个工作不同于别的,为了保障飞机正常起降,不论严寒酷暑都要干,不可能说天热了先休息一下再干。”今年37岁的凌学伟已经从事这项工作十六七年了,常年暴晒脸部早已晒得乌黑。他说,夜里,即便停机坪略有“退烧”,但体感闷热仍如同置身“蒸笼”。相比白天频繁地检查放行飞机,晚上等待他们的是更艰巨的考验。机务要对所有过夜停场飞机进行航后检查,及时排除出现的故障。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航班运行,他们要挑灯夜战、争分夺秒、通宵达旦。他们坚守的不仅仅是岗位,更是保障航班准点的责任。
记者 吴帅 通讯员 袁震 摄影报道
一天喝十几斤绿豆水
昨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记者走进位于重庆南路的海尔玫瑰兰庭项目部的工地,几栋住宅楼矗立在眼前,青建集团负责施工的几栋住宅楼有的已经封顶,有的还在进行建设中,不过已经建到了十几楼,抬头仰望才能看到楼上工人忙碌的身影。在地面上还有许多建筑工人在烈日下劳动,有的在轧钢筋,有的在切割木头,有的在搭建模板,每个人都是满头大汗。刚站了不到一分钟,记者就强烈感觉到阵阵灼热裹住身体,汗水不停地往外冒,前胸后背的衣服都湿了。
在远处作业面上,十几名工人正在用钢筋搭建模板,他们当中还有不少女工,“你们一天要工作几个小时?身体受得了吗?”听到这样的提问,来自吉林的女工王旭波笑了笑,说“干了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为了生活,热也得坚持,不管什么样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吧。”只见王旭波头上戴着太阳帽包着围巾,上面还戴着安全帽,真是全副武装,由于长期从事户外工作,她的脸被晒得黝黑。今年44岁的王旭波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在这个工地上干活,主要是绑扎钢筋来搭建模板,她在工地上已经干了七八年,虽然是女性,但是和男人一样卖力一样辛苦,为了供应老家还在上学的孩子,再辛苦也要坚持。
“我们早上6点开工,11点下班;下午从两三点干到7点。”来自临沂的木工刘东尚说,这几天天热,地面温度也高,干活确实难受,衣服是湿了干,干了再湿,不过工地每天都准备绿豆水防止中暑。记者注意到,在工地一角,放置了一大桶绿豆水,水没了可自动往里添加,刚刚从13楼下来的一名建筑工人拿着大水壶正在接水,他说楼顶施工直接顶着太阳,即使不动弹衣服也会马上湿透,这个能装1500毫升的大水壶,他一上午就要喝两壶,以此来不断补充水分。
该项目部经理秦会利说,现在工程处于主体施工阶段,工地上工人达到260多人,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施工安全,防止工人出现中暑,他们严格控制工作时间,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工地上准备了大量的绿豆水,运送到正在建设中的高楼作业面,让工人随时喝水补充水分,每天光绿豆就要用掉二三十斤,同时他们还给每人发了藿香正气水和各种药品,全面做好防暑工作。
记者 吴帅